首页
新闻中心
电视节目
微视频
融媒直播
融媒大喇叭
高新技术产业区
空港经济开发区
新时代文明实践
延吉摄影
延吉概况 延吉新闻 社会民生 公示公告 外媒报导 街区新闻 周边县市 旅游指南 教育资讯 图片新闻 记者文集 机关党建 活力河南 关工委 向阳幼儿园
您当前的位置:延吉新闻网 [YanJiNews.com] > 新闻中心 > 延吉新闻 > 正文

【延边70年】老孙的“坐骑”变形记

2022-06-02  标签: 来源:延边新闻网
  从100多元的“二八大杠”到3万多元的碳纤维山地车,延吉市民孙延平的“坐骑”20多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他眼中,这是陪伴他奋斗岁月的“老伙计”,也是他生活变迁的见证者。


 
  孙延平出生于1958年,在他8岁的记忆里,自行车可算得上是稀罕物。“那时候自行车就好比现在的豪车,能够拥有一辆自行车,那是一件羡煞众人的事情。”孙延平回忆说,小时候住在龙井市西南方向的原天宝山镇,上学一直是个难题,哥哥们上初中,每天必须翻过一座山。1966年,父亲买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供哥哥们上学使用,望着平日里哥哥们精心呵护的“宝贝”,排行老三的孙延平内心十分的渴望。在他的央求下,每个周末才能摸上一次。“那个时候,跨上自行车痛快地骑上几圈,带给我的快乐永远难忘。”孙延平说。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孙延平决定下海创业干一番事业。1996年,他来到延吉市,开办了一家文具店。为了方便送货,38岁的孙延平购买了自己的第一辆自行车“二八大杠”,改造后座加装两个载货车筐,既能够满足送货需要,又能载着妻子出门玩乐。说起第一辆自行车,孙延平至今记忆犹新。


 
  生意日渐起色,孙延平也越来越忙碌,“二八大杠”已不能满足送货需求。1999年,41岁的孙延平将自行车换成摩托车。“那辆摩托车是‘新世纪’牌的,家里人都说我是骑着‘新世纪’,驶向新世纪。”在家人的笑谈中,孙延平的第二家、第三家门店相继开业,“新世纪”也跟不上送货需要了。2002年,孙延平又将“新世纪”牌摩托车升级为“东风小康”牌面包车。孙延平驾驶着满载货物的面包车,跑遍了延吉市的每一条路。从“二八大杠”到“东风小康”,从走街串巷的小买卖到四五个80平方米的门店,孙延平的生意版图越来越大,经营范围从最初的文具扩展至日用品、玩具等多个品类。

  多年辛苦奔波加之年龄的增长,孙延平身体开始“告急”。2014年,56岁的孙延平做了心脏支架手术。恢复休养过程中,孙延平看到很多老友选择骑行锻炼身体,在家人的支持下,2015年孙延平花3000多元买了一辆山地自行车。

  “过去山路崎岖,希望追求一路平坦的速度感;如今柏油路宽阔绵延,反而更偏爱在乡间土路上追寻田野风光。”在骑行的日子里,孙延平去过图们江、行至琵岩山、逛过珲春防川景区,最远一次曾和几个老友骑行160公里,抵达长白山景区。

  爱上骑行的孙延平对自行车的认识更加深刻,对它有了更高的要求,逐渐加大“坐骑”投入,5000元、10000元……如今的“坐骑”是一辆价值3万多元的碳纤维山地自行车。

  “过去买自行车、买摩托车、买面包车,都是为了生计,现在花数万元买自行车,却是为了更好的享受生活。这一切都得益于党的好政策,日子越过越富裕、越过越舒坦。”孙延平说。

  八年的骑行岁月,孙延平结交了朋友,锻炼了身体,领略着家乡的大好风光,成为延吉市大地永久自行车队老年快乐骑行队的队长。平日里,孙延平张罗着老伙伴们,骑上“坐骑”,从东到西,从南到北,随着滚滚车轮,见证着新时代的巨变。

  —— 记者手记 ——

  从100多元的“二八大杠”到3万多元的碳纤维山地自行车,孙延平的“坐骑”不断迭代升级,见证了我州70年来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孙延平说,正是过去艰苦奋斗的日子,让他格外珍惜现如今富裕的物质、精神生活,也倍加感恩于党的好政策、政府的好措施。


  延边日报全媒体记者 文永鑫文/图
微信 扫一扫 关注《延吉新闻网》公众号
延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延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延吉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延吉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将注明具体的来源,其目的在于向社会公众传递、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信息来源,并自行承担版权等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