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花香满延吉——延吉交出脱贫攻坚满意答卷
阳春五月,春风遍地、桃花灼灼,到处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三年攻坚,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努力实现共同富裕小康梦。
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延吉市向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成绩单:建档立卡的10个贫困村、561户贫困户、862名贫困村民全部摘掉了穷帽子,在全省率先完成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的任务目标。在2017年和2018年吉林省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评中连续两次被评为“好”等次,位居全省29个非贫困县第一名。
脱贫攻坚以来,延吉市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勇气和决心,找路子、拔穷根,精准施策,各级领导、各个部门带领群众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穷窝窝,迈向了新生活。贫困户、贫困村、驻村第一书记、社会各界,见证着延吉市农村贫困群体的蜕变。
顶层设计 理清思路聚合力
脱贫攻坚是重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下更大力气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总体部署 李军广 摄
州委常委、延吉市委书记姜虎权走访支边村贫困户王长福(左一) 李军广 摄
延吉市常务副书记尹朝晖在五凤村调研 李军广 摄
蔡奎龙在朝阳川镇调研脱贫攻坚工作 付杨 摄
延吉市按照“市负总责、部门配合、乡镇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思路,实行“挂图作战”,推行“2+2”工作机制,即三级战区负责制、“2345”一线工作法和行业项目任务落地、部门包保责任到户到人,落实三级书记抓扶贫,市、镇、村一级抓一级,层层促攻坚。
决战贫困。来自不同单位的“第一书记”和千名党员干部进村驻户、包村包户扶贫帮困,就像散开的满天星,在延吉大地上闪烁着光和热。
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要求,扶贫干部根据贫困村、贫困群众的致贫原因和发展需求对症下药,精准分类施策,因村因户制定帮扶计划。
延边伟业食品有限公司农产品深加工、朝阳川镇柳新村300KW光伏发电扶贫电站、小营镇五凤村特色村寨……延吉市借产业扶贫之势,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仅2018年使用各级专项扶贫资金5034.6万元,实施各类扶贫开发项目41个,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产业项目覆盖率达100%,实现收益120余万元,带动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增收1200元左右,实现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产业兴,乡村兴。朝阳川镇柳新村村民张发明坐在自家炕头,从铁盒子里拿出扶贫手册、精准扶贫健康卡、体检记录和产业分红信封,如数家珍。
“如今,住上了新房,钱袋子也鼓了,困难事一件件都解决了,这可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活啊!”65岁的张发明感叹。
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消除精神贫困,引导贫困户主动脱贫,才能真脱贫、脱真贫。
村民拿着分红十分高兴 王晓彤 摄
党爱超市 李军广 摄
为激发村民脱贫内生动力,延吉市用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和部分村集体经济收入,在19个贫困村和涉贫村设立“党爱超市”,由民政部门提供慈善物资保障,工商联动员非公企业和社会团体为“党爱超市”捐赠物资,各级党组织提供援助。村民通过参与村屯环境整治、政策学习、“三好”示范评选等活动,获取积分兑换物品,不断提升村民自我管理和服务水平。同时,赋予村支部书记“党爱超市”积分评比话语权,树立村支部书记威信,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
“‘党爱超市’这一平台的创建如一针催化剂,激发了党员和群众参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全力向前。”朝阳川镇太东村第一书记权振国说。
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延吉市形成了项目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村提供了坚实保障。
扎根群众 一枝一叶总关情
脱贫攻坚是干出来。
王伟,依兰镇东兴村“第一书记”。2018年10月8日,刚在医院输完液的王伟不敢有片刻耽误,立马起身回村。
王伟访民情听民声
村干部劝他回家休息几天,他却放心不下村里:“危房改造正在收尾,我得去看看,村东头的老两口干不了重活,得找几个人帮着秋收,天气凉了,得给贫困户家多送点柴火……”
在距延吉市区约70公里的三道湾镇梨树村,村民喝不上自来水,通村路坑洼颠簸,村口小桥年久失修……落后的基础设施,无不制约着村民脱贫致富。
刘永与村干部查看木耳菌袋
“第一书记”刘永到任后,积极推动梨树村自来水管网改造工程,从动工到完工仅用一个多月,清凌凌的自来水就“哗哗”地流进了村民家中。
管网改造破坏了村路,村民当面质问如何解决,刘永在村民大会上向大家承诺:“不要担心路的问题,以后我们村的路将是最结实、最漂亮的。”
他信守承诺,不仅修了村路,还硬化了通村路,建了联排房,进行了危房改造,添置了健身器材,梨树村在一年内改头换面。
“扶贫产业就是村子的‘造血’动力,要想脱贫,关键是要培育适合柳新村的主导产业。”这是“第一书记”荆伟的脱贫思路。
荆伟(右)查看蔬菜长势
到村后,荆伟迅速走遍全村5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访贫因、挖穷根,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柳新村实际的扶贫工作新路子。他积极向上争取资金,61座低温窖和31个蔬菜大棚在柳新村拔地而起。
但他没有停止脚步,从棚膜园区项目,到300KW村级光伏扶贫电站项目;从柳新村无公害养牛基地项目,到纯绿色土特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项目……如今,一个个产业项目在柳新村遍地开花结硕果,形成了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强劲动力。
方殿国走访太兴村扶贫产业项目 季芳旭 摄
朝阳川镇太兴村“第一书记”方殿国自2016年4月驻村以来,为顺利开展“美丽乡村”改建和部分房屋穿衣戴帽工程,挨家挨户地做村民思想工作,为了让大家拧成一股绳,几乎是“说破了嘴、跑断了腿”。
方殿国吃在村里,住在村里,爱人和孩子为了能一家人团聚,放弃了城里舒适的生活,来到了太兴村,一家三口租住在村里的平房里,孩子也从重点小学转学到了离村里最近的市区小学,与方殿国一同踏上扶贫路。
……
扶贫干部要真正沉下去,扑下身子到村里,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柳新村新貌 李军广 摄
“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为这些因贫穷而失色的村庄带来了希望,他们下村庄、上农户,强组织、建档卡,做调研、谋产业,像上了发条的时钟,无论刮风下雨、无论严寒酷暑,总是走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路上,把全部的精力和智慧都投入到脱贫事业中,在脱贫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乡村巨变 一片春色在人间
清脆的鸟鸣打破了清晨的幽深和宁静,一排排新瓦房在晨光下闪闪发亮。依兰镇平安村村民高斌和哼着小曲,清扫着院子里的尘土,脸上没有了昔日的愁容,神情里透着无尽的喜悦和希望。
高斌和与妻子王和荣均患有多种疾病,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儿子变成了肢体一级残疾,医疗费用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4万多元的债务把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压得喘不过气来。
原以为这种苦日子望不到头,没想到脱贫攻坚给他带来了希望。“现在我和老伴看病、住院、医药费都不用花钱了,儿子的手术费也全部‘兜底’,一家人还住进了新房。”高斌和笑着说。
朝阳川镇中心卫生院医务人员正在为柳新村贫困户张素芳做心电图
疾病是致贫的重要原因之一,鉴于贫困户中因病、因残所占比例达99%的实际,延吉市投入兜底保障资金360万元,用于贫困人口在定点医院自付费用兜底;投入240万元,将农村户籍60周岁及以上参合人员纳入医疗优惠政策,镇中心卫生院住院报销比例由85%提高到95%,县级公立医院住院报销比例由75%提高到95%,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新农合参合率、慢性病药品报销比例、定点医院门诊报销比例、定点医院住院报销比例、家庭医生覆盖率均达到100%。医疗兜底让贫困村民看得起病、吃得起药。
延吉市朝阳川镇光华小学是一所乡镇小学,脱贫攻坚以来,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的沙土操场变成了人造草坪和塑胶跑道,不仅翻建和维修了校门、教学楼、食堂、厕所,还拥有了校车,新建了乡村少年宫。
实施教育扶贫工程
看到焕然一新的学校,学生们兴奋不已。“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班队会上,孩子们信心十足地齐声大喊。
在教育扶贫“最后一公里”中,延吉市不断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延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农村教育与城区教育的差距逐年递减,全市教育均衡发展这一目标基本实现,对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实现教育资助全覆盖。
脱贫攻坚以来,延吉相继推出一系列切实举措,将制约延吉发展的短板一块块补上:
房越住越好——2018年,稳步开展危房改造工作,市财政以兜底方式解决了11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房屋改造和维护工作;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政策,完成153户一般户房屋改造和维护工作。
保障越来越实——2018年,完成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适龄的564人“一张网”兜底保障工作。将农村低保标准从2015年每人每年3600元上调至每人每年4800元,累计临时救助、医疗救助、慈善救助276人次,发放救助金28万元。
农村人居环境越来越美——2018年,共筹措整合各类资金2.2亿元,重点推进改住房、改旱厕、改围栏工程,农村危房改造完工率达到100%;完成农厕改造500户,完成农村公路改造33.4公里;4个镇所有村安全饮水问题全部解决;所有行政村环卫一体化和生活垃圾处理覆盖率达100%。
路越修越畅——基础延吉市通屯硬化路率达100%,危桥维修改造率达99%。
美丽的八道村 李军广 摄
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延吉市委常务副书记尹朝晖说:“要紧紧守住‘稳定脱贫、绝不返贫’这一底线,围绕‘提高生活质量’这一主题,实现‘决胜同步小康’这一目标,全市上下齐心协力理清思路,强化举措,全方位推动东西部扶贫协作提速增效、多举措抓好作风建设保障脱贫成效,确保贫困户脱贫不返贫、贫困村退出不倒退,真正实现高质量稳定脱贫。”
春风吹,战鼓擂,延吉将继续鸣号出征,尽锐出战,全力打好“后脱贫时代”的攻坚战。
三年攻坚,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努力实现共同富裕小康梦。
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延吉市向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成绩单:建档立卡的10个贫困村、561户贫困户、862名贫困村民全部摘掉了穷帽子,在全省率先完成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的任务目标。在2017年和2018年吉林省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评中连续两次被评为“好”等次,位居全省29个非贫困县第一名。
脱贫攻坚以来,延吉市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勇气和决心,找路子、拔穷根,精准施策,各级领导、各个部门带领群众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穷窝窝,迈向了新生活。贫困户、贫困村、驻村第一书记、社会各界,见证着延吉市农村贫困群体的蜕变。
顶层设计 理清思路聚合力
脱贫攻坚是重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下更大力气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总体部署 李军广 摄
州委常委、延吉市委书记姜虎权走访支边村贫困户王长福(左一) 李军广 摄
延吉市常务副书记尹朝晖在五凤村调研 李军广 摄
蔡奎龙在朝阳川镇调研脱贫攻坚工作 付杨 摄
决战贫困。来自不同单位的“第一书记”和千名党员干部进村驻户、包村包户扶贫帮困,就像散开的满天星,在延吉大地上闪烁着光和热。
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要求,扶贫干部根据贫困村、贫困群众的致贫原因和发展需求对症下药,精准分类施策,因村因户制定帮扶计划。
延边伟业食品有限公司农产品深加工、朝阳川镇柳新村300KW光伏发电扶贫电站、小营镇五凤村特色村寨……延吉市借产业扶贫之势,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仅2018年使用各级专项扶贫资金5034.6万元,实施各类扶贫开发项目41个,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产业项目覆盖率达100%,实现收益120余万元,带动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增收1200元左右,实现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产业兴,乡村兴。朝阳川镇柳新村村民张发明坐在自家炕头,从铁盒子里拿出扶贫手册、精准扶贫健康卡、体检记录和产业分红信封,如数家珍。
“如今,住上了新房,钱袋子也鼓了,困难事一件件都解决了,这可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活啊!”65岁的张发明感叹。
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消除精神贫困,引导贫困户主动脱贫,才能真脱贫、脱真贫。
村民拿着分红十分高兴 王晓彤 摄
党爱超市 李军广 摄
“‘党爱超市’这一平台的创建如一针催化剂,激发了党员和群众参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全力向前。”朝阳川镇太东村第一书记权振国说。
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延吉市形成了项目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村提供了坚实保障。
扎根群众 一枝一叶总关情
脱贫攻坚是干出来。
王伟,依兰镇东兴村“第一书记”。2018年10月8日,刚在医院输完液的王伟不敢有片刻耽误,立马起身回村。
王伟访民情听民声
在距延吉市区约70公里的三道湾镇梨树村,村民喝不上自来水,通村路坑洼颠簸,村口小桥年久失修……落后的基础设施,无不制约着村民脱贫致富。
刘永与村干部查看木耳菌袋
管网改造破坏了村路,村民当面质问如何解决,刘永在村民大会上向大家承诺:“不要担心路的问题,以后我们村的路将是最结实、最漂亮的。”
他信守承诺,不仅修了村路,还硬化了通村路,建了联排房,进行了危房改造,添置了健身器材,梨树村在一年内改头换面。
“扶贫产业就是村子的‘造血’动力,要想脱贫,关键是要培育适合柳新村的主导产业。”这是“第一书记”荆伟的脱贫思路。
荆伟(右)查看蔬菜长势
但他没有停止脚步,从棚膜园区项目,到300KW村级光伏扶贫电站项目;从柳新村无公害养牛基地项目,到纯绿色土特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项目……如今,一个个产业项目在柳新村遍地开花结硕果,形成了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强劲动力。
方殿国走访太兴村扶贫产业项目 季芳旭 摄
方殿国吃在村里,住在村里,爱人和孩子为了能一家人团聚,放弃了城里舒适的生活,来到了太兴村,一家三口租住在村里的平房里,孩子也从重点小学转学到了离村里最近的市区小学,与方殿国一同踏上扶贫路。
……
扶贫干部要真正沉下去,扑下身子到村里,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柳新村新貌 李军广 摄
乡村巨变 一片春色在人间
清脆的鸟鸣打破了清晨的幽深和宁静,一排排新瓦房在晨光下闪闪发亮。依兰镇平安村村民高斌和哼着小曲,清扫着院子里的尘土,脸上没有了昔日的愁容,神情里透着无尽的喜悦和希望。
高斌和与妻子王和荣均患有多种疾病,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儿子变成了肢体一级残疾,医疗费用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4万多元的债务把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压得喘不过气来。
原以为这种苦日子望不到头,没想到脱贫攻坚给他带来了希望。“现在我和老伴看病、住院、医药费都不用花钱了,儿子的手术费也全部‘兜底’,一家人还住进了新房。”高斌和笑着说。
朝阳川镇中心卫生院医务人员正在为柳新村贫困户张素芳做心电图
延吉市朝阳川镇光华小学是一所乡镇小学,脱贫攻坚以来,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的沙土操场变成了人造草坪和塑胶跑道,不仅翻建和维修了校门、教学楼、食堂、厕所,还拥有了校车,新建了乡村少年宫。
实施教育扶贫工程
在教育扶贫“最后一公里”中,延吉市不断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延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农村教育与城区教育的差距逐年递减,全市教育均衡发展这一目标基本实现,对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实现教育资助全覆盖。
脱贫攻坚以来,延吉相继推出一系列切实举措,将制约延吉发展的短板一块块补上:
房越住越好——2018年,稳步开展危房改造工作,市财政以兜底方式解决了11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房屋改造和维护工作;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政策,完成153户一般户房屋改造和维护工作。
保障越来越实——2018年,完成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适龄的564人“一张网”兜底保障工作。将农村低保标准从2015年每人每年3600元上调至每人每年4800元,累计临时救助、医疗救助、慈善救助276人次,发放救助金28万元。
农村人居环境越来越美——2018年,共筹措整合各类资金2.2亿元,重点推进改住房、改旱厕、改围栏工程,农村危房改造完工率达到100%;完成农厕改造500户,完成农村公路改造33.4公里;4个镇所有村安全饮水问题全部解决;所有行政村环卫一体化和生活垃圾处理覆盖率达100%。
路越修越畅——基础延吉市通屯硬化路率达100%,危桥维修改造率达99%。
美丽的八道村 李军广 摄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延吉市委常务副书记尹朝晖说:“要紧紧守住‘稳定脱贫、绝不返贫’这一底线,围绕‘提高生活质量’这一主题,实现‘决胜同步小康’这一目标,全市上下齐心协力理清思路,强化举措,全方位推动东西部扶贫协作提速增效、多举措抓好作风建设保障脱贫成效,确保贫困户脱贫不返贫、贫困村退出不倒退,真正实现高质量稳定脱贫。”
春风吹,战鼓擂,延吉将继续鸣号出征,尽锐出战,全力打好“后脱贫时代”的攻坚战。
【责编 王春荣 李军广】
微信 扫一扫 关注《延吉新闻网》公众号
延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延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延吉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延吉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将注明具体的来源,其目的在于向社会公众传递、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信息来源,并自行承担版权等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