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吉西市场:30年的华丽蜕变
历经近3年的原址重建,延吉市地标性建筑——延吉西市场以崭新的面貌重回大众视线。30多年来,延吉西市场从应运而生,到不断扩大,从拆建重建,到华丽回归,它陪伴了太多人的青春年华,承载了太多人的创业故事,也见证了延吉商业的发展。
曾经的延吉西市场 金洪石 摄
延吉西市场始建于上个世纪80年代,诞生之初只是一个单一的农贸集市,随着时间的变迁,它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有1.5万多平方米经营场地,集工贸、农贸为一体的楼层式、综合性集贸市场,日客流量达8万人次,摊位数3700个,从业人员6000余人。
30多年来,延吉西市场从冷落清静到生意红火,从客流稀疏到人潮拥挤,俨然成为延吉市人员最密集的商场。它在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同时也在经济发展、安置劳动力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西市场原址内部场景 李军广 摄
西市场原址内部场景 李军广 摄
韩女士在延吉西市场从事服装经营已有29年。1989年,年仅18岁的韩女士来到延吉,她的创业第一站便是西市场。从此,她在西市场“安家落户”,见证了西市场的变迁。
回忆起初到西市场的情景,韩女士记忆犹新,“那时二楼有很多空床位,每天顾客都只是稀稀拉拉的。”但是,这种状态并没有持续很久,1990年,服装行业发生了质与量的飞跃,随即迎来了销售高潮。“很多摊主都到福建石狮采购,然后成麻袋的空运回来,周边县市的商贩都到西市场批发进货。” 韩女士回忆道,每天都要整理货品到凌晨1点才能休息,早上还要早点起来,雇车将补货拉到市场,否则第二天就将面临缺货的问题。
当时以批发为主的销售方式,使得西市场销售量急速增加,而一个柜台一天的利润就能达到一两万元,甚至更多。西市场一度成为东北三省最大的市场,曾被国家评为最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市场,为延吉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西市场主体建筑已被拆除 杨婷婷 摄
延吉市西市场改造工程建设现场 付杨 摄
然而,就在1992年,服装样式发生了转型,流行趋势从商务正装变成了休闲装,加上国际经济形势动荡,延吉市的市场间接受到影响,整个西市场生意变得萧条,包括韩女士在内的不少业主都亏损严重。
眼瞅着进的货卖不出去,让当时已经怀孕两个多月的韩女士十分上火,经常以泪洗面,“一件110元进的西服,90元就卖,进的衣服落地就赔,不过赔钱卖也高兴,因为卖出一件就少亏一点。”就在那样的艰难时期,韩女士没有放弃,每天挺着大肚子,拿着衣服叫卖,只要能把手中的货换成现钱揣到兜里,亏多少都卖。像韩女士一样坚守事业的“西市人”有很多,他们赌上所有,放手一搏,只为守住自己的创业梦。
功夫不负有心人,直到1994年,所有人终于迎来了转机,服装行业迎来第二次飞跃,西市场恢复活力,生意又红火起来。此后,交通越来越发达,周边县市的商贩开始陆续到沈阳、哈尔滨等地批发采购,西市场销售模式逐渐从批发向零售转型。虽然营业额下降,收入减少,但是收入平稳,一个柜台每个月基本稳定在几千元钱,大家享受着平淡的幸福。
延吉西市场过渡经营场所 金洪石 摄
随着时间的推移,延吉西市场内棚架、电线逐渐老化,加上摊位越来越拥挤,走廊狭窄堆满货物,西市场出现了消防、抗震等重大安全隐患。2015年10月,市政府决定对西市场进行拆除重建。
“当时听说西市场要拆除,让我离开这个奋斗多年的地方,我还真是挺舍不得。”韩女士说。这种情既是对自己打拼出来的事业的留恋,更是对这些年来朝夕相处,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家人”的留恋。
为消除业主顾虑,此次改造,政府坚持“市场原有功能不变,百姓市场定位不变,服务大众宗旨不变”的原则,把西市场建设成安全设施完备、功能齐全、交通便利、具有民族特色的新型综合市场,并在“大千城”设立过渡安置经营场所。同年12月,延吉西市场正式关闭。
改造后的延吉西市场 杨婷婷 摄
延吉西市场室内扶梯 杨婷婷 摄
延吉西市场停车场 杨婷婷 摄
从老楼爆破拆除,到新楼拔地而起,百姓们翘首以待。经过三年的精心建造,延吉西市场如期完工。重建后的西市场建筑面积约为11.7万平方米,地下3层、地上6层(局部12层),共分为停车区、市场经营区、商务区三个区域。停车区在地下一、二、三层,约有900个停车泊位,在新华街、参花街各有一个双向进出口,以满足顾客和业主的停车需要。
“新西市场环境好,消防合格,交通还便利,干了这么多年,还能再回到这么好的西市场经营,特别高兴,希望以后生意越来越好。”西市场改造完成后,业主赵美淑赶到自己的摊位前看了又看,心里盘算着如何好好置办自己的新“家”。
11月3日,延吉西市场将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八方来客。期待西市场的明天更加美好。
曾经的延吉西市场 金洪石 摄
30多年来,延吉西市场从冷落清静到生意红火,从客流稀疏到人潮拥挤,俨然成为延吉市人员最密集的商场。它在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同时也在经济发展、安置劳动力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西市场原址内部场景 李军广 摄
西市场原址内部场景 李军广 摄
韩女士在延吉西市场从事服装经营已有29年。1989年,年仅18岁的韩女士来到延吉,她的创业第一站便是西市场。从此,她在西市场“安家落户”,见证了西市场的变迁。
回忆起初到西市场的情景,韩女士记忆犹新,“那时二楼有很多空床位,每天顾客都只是稀稀拉拉的。”但是,这种状态并没有持续很久,1990年,服装行业发生了质与量的飞跃,随即迎来了销售高潮。“很多摊主都到福建石狮采购,然后成麻袋的空运回来,周边县市的商贩都到西市场批发进货。” 韩女士回忆道,每天都要整理货品到凌晨1点才能休息,早上还要早点起来,雇车将补货拉到市场,否则第二天就将面临缺货的问题。
当时以批发为主的销售方式,使得西市场销售量急速增加,而一个柜台一天的利润就能达到一两万元,甚至更多。西市场一度成为东北三省最大的市场,曾被国家评为最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市场,为延吉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西市场主体建筑已被拆除 杨婷婷 摄
延吉市西市场改造工程建设现场 付杨 摄
眼瞅着进的货卖不出去,让当时已经怀孕两个多月的韩女士十分上火,经常以泪洗面,“一件110元进的西服,90元就卖,进的衣服落地就赔,不过赔钱卖也高兴,因为卖出一件就少亏一点。”就在那样的艰难时期,韩女士没有放弃,每天挺着大肚子,拿着衣服叫卖,只要能把手中的货换成现钱揣到兜里,亏多少都卖。像韩女士一样坚守事业的“西市人”有很多,他们赌上所有,放手一搏,只为守住自己的创业梦。
功夫不负有心人,直到1994年,所有人终于迎来了转机,服装行业迎来第二次飞跃,西市场恢复活力,生意又红火起来。此后,交通越来越发达,周边县市的商贩开始陆续到沈阳、哈尔滨等地批发采购,西市场销售模式逐渐从批发向零售转型。虽然营业额下降,收入减少,但是收入平稳,一个柜台每个月基本稳定在几千元钱,大家享受着平淡的幸福。
延吉西市场过渡经营场所 金洪石 摄
“当时听说西市场要拆除,让我离开这个奋斗多年的地方,我还真是挺舍不得。”韩女士说。这种情既是对自己打拼出来的事业的留恋,更是对这些年来朝夕相处,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家人”的留恋。
为消除业主顾虑,此次改造,政府坚持“市场原有功能不变,百姓市场定位不变,服务大众宗旨不变”的原则,把西市场建设成安全设施完备、功能齐全、交通便利、具有民族特色的新型综合市场,并在“大千城”设立过渡安置经营场所。同年12月,延吉西市场正式关闭。
改造后的延吉西市场 杨婷婷 摄
延吉西市场室内扶梯 杨婷婷 摄
延吉西市场停车场 杨婷婷 摄
“新西市场环境好,消防合格,交通还便利,干了这么多年,还能再回到这么好的西市场经营,特别高兴,希望以后生意越来越好。”西市场改造完成后,业主赵美淑赶到自己的摊位前看了又看,心里盘算着如何好好置办自己的新“家”。
11月3日,延吉西市场将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八方来客。期待西市场的明天更加美好。
【责编 王春荣 李军广】
微信 扫一扫 关注《延吉新闻网》公众号
延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延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延吉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延吉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将注明具体的来源,其目的在于向社会公众传递、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信息来源,并自行承担版权等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