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电视节目
微视频
融媒直播
融媒大喇叭
高新技术产业区
空港经济开发区
新时代文明实践
延吉摄影
延吉概况 延吉新闻 社会民生 公示公告 外媒报导 街区新闻 周边县市 旅游指南 教育资讯 图片新闻 记者文集 机关党建 活力河南 关工委 向阳幼儿园
您当前的位置:延吉新闻网 [YanJiNews.com] > 新闻中心 > 延吉新闻 > 正文

延吉脱贫攻坚鏖战正酣 向脱贫“摘帽”发起总攻

2018-09-18  标签:延吉  来源:延吉新闻网  作者:付杨
  初秋的阳光温暖地照射着大地,走进延吉市的村村户户,全市上下砥砺奋进脱贫攻坚的滚滚热潮扑面而来:千名党员干部包村包户、进村驻户扶贫帮困;特色种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光伏发电、特色村寨等扶贫项目精准落地;通水通路、修房修桥,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提升……

  2017年以来,延吉市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2018年新年伊始,在延吉市召开的脱贫攻坚大会上,延边州委常委、市委书记姜虎权代表党委和政府庄严承诺:在2018年底,全市剩余7个贫困村全部退出、354名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在延吉市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全市按照“市负总责、部门配合、乡镇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思路,构建“2+2”四级联动网络,全面推进项目建设,探索创新帮扶机制,逐步形成三级战区负责制、“2345”一线工作法和行业项目任务落地、部门包保责任到户到人的“两横两纵”工作体系。全市扶贫干部们鼓足干劲,以求真务实的作风、苦干实干的姿态,在47个行政村扶贫一线的战场上使出洪荒之力,为如期脱贫“摘帽”展开最后的加速冲刺。

  “战区”负责制 层层压紧强力推进

  在朝阳川镇太兴村脱贫攻坚作战指挥室里,一幅巨大的脱贫攻坚作战指挥图挂在墙上。第一书记方殿国指着印在正中央的太兴村俯瞰图说:“我们用不同颜色划分出了7个战区,每个战区的负责人及包保单位都标注清晰,分配的工作任务一目了然。”旁边,贫困户退出验收标准对照表上贴满了小红旗,每个小红旗都意味着贫困户达到了一项脱贫指标。

   “我们村有7个战区、7个包保单位,自挂图作战以来,各包保单位的分工更具体、更详细。”方殿国说,“现在,村里每天都能看到包保单位工作人员的身影,他们严格执行‘2345’一线工作法进村到户到人,对贫困户、普通户、危房户、空房户等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工作做得又细又实,村环境得到极大提升,群众的知晓率也大大增加。”不仅在太兴村,在全市涉贫村里,“嘘寒问暖篱笆院,访户谈心左右邻”已成为扶贫干部的日常工作写照。
 
小营镇中心卫生院医务人员正在为五凤村贫困户杨春延量血压
 
  脱贫攻坚是重大政治任务和最大民生工程。从2016年开始,延吉市先后派出51名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和党建指导员驻村入户,带动村“两委”班子成员开展脱贫工作,推动攻坚具体措施进村到户到人。

  延吉市坚持顶层设计、高位推动,构建上下贯通、责任到底、各负其责、合力攻坚是市、镇、村三级脱贫攻坚组织体系,形成了“三级战区负总责、三级书记抓扶贫”的工作格局。共建立一级战区4个,由市级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挂帅督战;二级战区47个,由各包保责任部门开展入户调查、分类施策、整村推进、改善环境;三级战区103个,由各包保部门按片走访,主要负责抓好本战区工作落实。

  全面推行“2345”一线工作法,要求市级领导每周入村工作不少于2天,各包保部门每周入村工作不少于3天,各镇每周入村工作时间不少于4天,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严格执行“5天4夜”工作制度,切实提高帮扶实效性。

  产业扶贫 为贫困户栽下“摇钱树”

  拔穷根,发展产业是根本。在距延吉市区约70公里处的三道湾镇梨树村,第一书记刘永与村干部共同制定了“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利用梨树村天然绿色的生态环境,依托本村“延吉市鸿旺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发展有机木耳种植业。采取发包经营、集中回收、统一销售的方式种植木耳,壮大村集体经济。2018年2月,申请扶贫资金30万元,购进木耳菌袋12万袋,以承包形式由村里三户村民进行栽培和种植,预计收入可达36万元。
 

村民拿着分红十分高兴  王晓彤 摄

 
  为推进梨树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有效解决梨树村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项目发展类型单一的问题,通过深入调研,在村两委班子的集体讨论下,引进大豆深加工项目。在州教育局和延吉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协调原延吉市锦城豆油加工厂,利用其闲置厂房和设备开展大豆深加工项目。工厂工作人员由村民自愿报名,采取按日计薪办法,错开农忙季节生产,让村民有了农耕以外的收入来源。该项目总投资18万元,年加工大豆50万斤,预计实现村集体年收入达6万元以上。

  如今,梨树村贫困群众“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增收渠道越来越宽,脱贫的信心也越来越强。


贫困户张素芳整理自家院子 付杨  摄

  自2016年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延吉市立足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围绕特色种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光伏、乡村旅游等主导产业,先后投入资金8837万元,实施延边伟业食品有限公司农产品深加工、朝阳川镇柳新村300KW光伏发电扶贫电站等10个产业项目,实现收益120余万元,带动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增收1200元左右,实现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穿行在延吉的村路上,曾经的旧貌换上了新颜,贫困的家庭传出了欢声笑语,脱贫成绩令人倍感欣慰。

  换新房增收入 贫困户“穷日子到头了”


贫困户张发明在新房里向记者展示领到的产业分红 付杨 摄

  阳光微醺的下午,走进朝阳川镇柳新村,一栋栋蔬菜低温窖和蔬菜大棚里,应季蔬菜水果长势喜人。村口树荫下,十多位老人围坐在一起,津津乐道地谈论着上午刚刚结束的广场舞比赛。张发明推着自行车迎了上来,热情地说:“走,去家里面坐,新房子干净得很。”

  亮堂的大炕屋、宽敞的厨房、现代化的卫生间,40平的新房里透着浓浓的喜气儿。张发明今年64岁,过去的60多年,他一直住在泥草房里,冬天冷夏天热,墙裂屋斜,一遇到大雨天更是不敢睡觉,房子随时都有可能倒塌。张发明的“破房子”一直是驻村第一书记荆伟最惦记的事儿。

  2017年8月,全市开展“重精准、补短板、促攻坚”建档立卡精准识别核查行动。荆伟立刻带人到张发明家,经过“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评比”五步识别法,张发明被精准识别,纳入贫困户。当年10月末,村里就在张发明原先的老房子上就地重建,盖了新房。“房子动工那天,我就感觉我的穷日子要到头了。”回想起当时情景,张发明仍激动不已。

  坐在炕头,张发明从柜子下面拉出一个铁盒子,里面装着扶贫手册、精准扶贫健康卡、体检记录、产业分红的信封等,他把这些一一拿出来,如数家珍,越说越有劲儿:“市里领导、第一书记经常到家里看望我,给我拿米拿面,镇里的医生还上门来给我看病送药,家里人气儿不断,困难一件件都解决了,这真得好好感谢共产党。”
 
  住房条件改善了,生活用品一应俱全,收入更是翻了几番。张发明自己算了一笔年收入账:15亩土地租金2000元、租地补贴1370元、粮食直补586元、计划生育金960元、镇里统筹产业分红1084元,光伏扶贫项目分红3000元,仅这几项收入就近万元,是原来一年收入的3倍。

  苦日子总算是熬出头了,张发明百感交集:“现在腰包鼓了,房子也是新的,不愁吃不愁穿,这可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活啊。”

  新生活、新面貌也让张发明的思想发生了新转变。每天张发明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还经常到村里帮忙干活,除草种花。“生活好了,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将就对付了,自己家干净,也得让村里干净,给村里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小营镇五凤村产业扶贫项目 金洪石 摄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脱贫攻坚的一项基础工程。延吉市严格落实包保责任,加强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全市计划投入5亿元,围绕全面建成小康村目标,按照整村推进的原则,陆续在全市各村开展“三三三”工程和“‘三好’示范村、示范户、示范村民”评选活动,切实改善农村、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脱贫攻坚决胜在即,全市上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发起全面总攻。”延吉市委常务副书记尹朝晖说,“但脱贫攻坚完成任务不是目的,重要的是通过脱贫攻坚全面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拉近党员干部与群众的情感距离,切实提升群众的知晓率和认可度,让老百姓养成好习惯,在村里建立健全好机制,最终形成一种好风气,为改善人民生活、建成小康社会、创建文明城市打下坚实基础。”

【责编 王春荣 李军广】
微信 扫一扫 关注《延吉新闻网》公众号
延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延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延吉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延吉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将注明具体的来源,其目的在于向社会公众传递、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信息来源,并自行承担版权等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