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首日:革命老区的小家与大爱
7月22日7时30分,记者随救灾队伍一同奔赴延吉市三道湾镇受灾区。此时,离20日晚至21日凌晨的那场大暴雨,已经过去30余小时。
7月19日至21日4时,延吉市普降大到暴雨,49个雨量监测点平均降水量96毫米,最大降水量出现在三道湾镇支边村170毫米。全市4个乡镇、43个行政村遭受不同程度洪涝灾害。
三道湾镇政府所在地中心村,是此次洪灾重灾区之一。21日凌晨洪水袭村,延三公路小五道村至中心村的公路被阻断,中心村瞬间变成“孤岛”。
洪水已退,通村道路在21日上午成功抢通。 从延吉市区到中心村,沿途农田被洪水淹没,连片的玉米地上,长至1米多高的玉米全部“折腰”。
1小时后,记者抵达中心村。村路边被冲毁的木耳菌袋、玉米棒随处可见,村民已从镇政府救援点陆续赶回家中,整理被洪水冲毁的家具家电。
“一二,使劲!一二,使劲!”在狭小的胡同内,围满了30余名驻延空军某部的官兵,只见他们正在帮助一户村民把500公斤重的“玉米楼”搬走。村民告诉记者,他家3000多公斤的玉米全都被冲走,损失惨重。官兵们接到部队指令后,清晨便加入到中心村的救灾工作中。“我老家在安徽,在延吉生活快10年了,延吉就是我们的第二故乡。看到老百姓受灾,心里非常不是滋味,希望能帮助他们尽快恢复生活。”战士李齐说。
隔一条街,铲车在村路上来回清理垃圾。开铲车的是三道湾镇社会事务办主任张帮义。村里找不到能开铲车的人,张帮义年轻时参军学会的技能此时派上了用场。“三道湾镇是延吉的水源保护地,必须保证水源不受污染,从昨天中午我们就开始清淤。镇里的干部已经24小时没睡觉了。”此时,张帮义已来回推了2.5公里的距离。
市里、镇里、村里,党员干部在灾后第一时间“总动员”,全部上阵紧急转移安置村民,很多干部自己家也受了灾,却顾不上整理。
“幸亏有干部和官兵,不然我75岁的老母亲根本跑不出来。”村民崔秀莲、崔秀萍俩姐妹家地势低洼,是村里受灾最严重的地方之一。姐妹二人眼含泪花激动地说:“今天部队官兵和市里来的干部帮我们清理淤泥,让我们感受到了党的温暖。”记者看到,崔秀莲、崔秀萍的家污水痕足有两米多高,当时洪水快淹没到房顶。屋内家具家电所剩无几,淤泥留在屋内半米多高,屋外是一大片倒伏的玉米和已经发动不了的翻斗车。
回忆起前一晚的洪灾,崔秀莲仍心有余悸。“家里就老妈一个人住,21日凌晨的时候,镇干部来家里敲门,当时水就涨到膝盖那么高,一名镇干部蹚着水把我妈背上车,紧急送到镇政府避难。等他们回村里的时候,洪水迅速上涨,已来不及撤离,几个干部就爬上了屋顶,一直到几个小时后洪水退去。”据崔秀莲姐妹介绍,背她妈妈的干部名叫初成利,是即将退休的镇长助理,他的家距崔秀萍家不远处,但他没顾上回自己家看看。
房屋破损、农田被淹、道路损毁、通讯中断,洪灾过后的中心村满目疮痍。洪灾中,延吉市的党员干部和驻延部队官兵为群众撑起了一把“安心伞”,架起了一座“希望桥”。村民说:“党员干部来了,部队官兵来了,我们心里就踏实了。”
延吉市683名党员机关干部、50余名武警官兵、30余名驻延空军某部战士一齐奔赴中心,帮助村民灾后重建。各部门和爱心企业根据灾区需求捐款捐物,累计输送矿泉水1650箱,方便面132箱,面包10025箱,棉被200条,大米1000公斤,豆油120桶,盒饭275份,火腿肠1000根,衣物500件……大爱在三道湾镇汇聚。22日下午5时,乌云已经散去,金色的阳光洒在中心村。记者离开时,大批干部依然穿着雨靴,帮助村民们清淤。
中心村东头,“三道湾抗日游击根据地”的石碑受暴雨冲刷后,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耀眼。昔日革命老区的红色精神就像一座丰碑,在三道湾镇百姓心头儿铸起一座钢铁长城。
本报记者 王胜男
7月19日至21日4时,延吉市普降大到暴雨,49个雨量监测点平均降水量96毫米,最大降水量出现在三道湾镇支边村170毫米。全市4个乡镇、43个行政村遭受不同程度洪涝灾害。
三道湾镇政府所在地中心村,是此次洪灾重灾区之一。21日凌晨洪水袭村,延三公路小五道村至中心村的公路被阻断,中心村瞬间变成“孤岛”。
洪水已退,通村道路在21日上午成功抢通。 从延吉市区到中心村,沿途农田被洪水淹没,连片的玉米地上,长至1米多高的玉米全部“折腰”。
1小时后,记者抵达中心村。村路边被冲毁的木耳菌袋、玉米棒随处可见,村民已从镇政府救援点陆续赶回家中,整理被洪水冲毁的家具家电。
“一二,使劲!一二,使劲!”在狭小的胡同内,围满了30余名驻延空军某部的官兵,只见他们正在帮助一户村民把500公斤重的“玉米楼”搬走。村民告诉记者,他家3000多公斤的玉米全都被冲走,损失惨重。官兵们接到部队指令后,清晨便加入到中心村的救灾工作中。“我老家在安徽,在延吉生活快10年了,延吉就是我们的第二故乡。看到老百姓受灾,心里非常不是滋味,希望能帮助他们尽快恢复生活。”战士李齐说。
隔一条街,铲车在村路上来回清理垃圾。开铲车的是三道湾镇社会事务办主任张帮义。村里找不到能开铲车的人,张帮义年轻时参军学会的技能此时派上了用场。“三道湾镇是延吉的水源保护地,必须保证水源不受污染,从昨天中午我们就开始清淤。镇里的干部已经24小时没睡觉了。”此时,张帮义已来回推了2.5公里的距离。
市里、镇里、村里,党员干部在灾后第一时间“总动员”,全部上阵紧急转移安置村民,很多干部自己家也受了灾,却顾不上整理。
“幸亏有干部和官兵,不然我75岁的老母亲根本跑不出来。”村民崔秀莲、崔秀萍俩姐妹家地势低洼,是村里受灾最严重的地方之一。姐妹二人眼含泪花激动地说:“今天部队官兵和市里来的干部帮我们清理淤泥,让我们感受到了党的温暖。”记者看到,崔秀莲、崔秀萍的家污水痕足有两米多高,当时洪水快淹没到房顶。屋内家具家电所剩无几,淤泥留在屋内半米多高,屋外是一大片倒伏的玉米和已经发动不了的翻斗车。
回忆起前一晚的洪灾,崔秀莲仍心有余悸。“家里就老妈一个人住,21日凌晨的时候,镇干部来家里敲门,当时水就涨到膝盖那么高,一名镇干部蹚着水把我妈背上车,紧急送到镇政府避难。等他们回村里的时候,洪水迅速上涨,已来不及撤离,几个干部就爬上了屋顶,一直到几个小时后洪水退去。”据崔秀莲姐妹介绍,背她妈妈的干部名叫初成利,是即将退休的镇长助理,他的家距崔秀萍家不远处,但他没顾上回自己家看看。
房屋破损、农田被淹、道路损毁、通讯中断,洪灾过后的中心村满目疮痍。洪灾中,延吉市的党员干部和驻延部队官兵为群众撑起了一把“安心伞”,架起了一座“希望桥”。村民说:“党员干部来了,部队官兵来了,我们心里就踏实了。”
延吉市683名党员机关干部、50余名武警官兵、30余名驻延空军某部战士一齐奔赴中心,帮助村民灾后重建。各部门和爱心企业根据灾区需求捐款捐物,累计输送矿泉水1650箱,方便面132箱,面包10025箱,棉被200条,大米1000公斤,豆油120桶,盒饭275份,火腿肠1000根,衣物500件……大爱在三道湾镇汇聚。22日下午5时,乌云已经散去,金色的阳光洒在中心村。记者离开时,大批干部依然穿着雨靴,帮助村民们清淤。
中心村东头,“三道湾抗日游击根据地”的石碑受暴雨冲刷后,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耀眼。昔日革命老区的红色精神就像一座丰碑,在三道湾镇百姓心头儿铸起一座钢铁长城。
本报记者 王胜男
【责编 王春荣】
微信 扫一扫 关注《延吉新闻网》公众号
延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延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延吉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延吉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将注明具体的来源,其目的在于向社会公众传递、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信息来源,并自行承担版权等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