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电视节目
微视频
融媒直播
融媒大喇叭
高新技术产业区
空港经济开发区
新时代文明实践
延吉摄影
延吉概况 延吉新闻 社会民生 公示公告 外媒报导 街区新闻 周边县市 旅游指南 教育资讯 图片新闻 记者文集 机关党建 活力河南 关工委 向阳幼儿园
您当前的位置:延吉新闻网 [YanJiNews.com] > 新闻中心 > 延吉新闻 > 正文

【寻找延吉记忆·知青篇】杨秀霞忆知青往事

2017-04-18  标签:知青 延吉 往事  来源:延吉新闻网  作者:付杨
  今天的延吉,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回首过去的光辉历程,我们不能不提到上个世纪60年代末期,有这样一大批知青在延吉插队落户,和延吉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

  近50年的岁月过去,知青在延吉的历史已成往事,但他们对延吉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并没有随往事而中断。即日起,【寻找延吉记忆•知青篇】专栏邀您和我们一起,听听留在延吉的老知青讲述那段难忘的岁月,也通过他们的视角,看看延吉的沧桑巨变。


  初见杨秀霞是在她的家中,她指着一张老照片对记者说:“这个是我,当时还是十八九岁的小姑娘呢。”杨秀霞今年61岁,追忆往事,插队下乡那三年的经历,在她的记忆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杨秀霞向记者展示老照片 付杨 摄


杨秀霞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证 付杨 摄

 
  1975年,响应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杨秀霞领到了“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证”。同年9月5日,身穿黄色军衣,怀揣小红本子,坐着解放牌汽车,在家人和领导的簇拥欢送下,杨秀霞和其他11位知青下乡插队到烟集公社平安三队,与当地村民开始了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下乡生活。

  从城市到农村,杨秀霞白嫩的双手握住了犁耙锄头,柔弱的肩膀挑起了生活的重任。每天凌晨三四点钟,杨秀霞与村民一起下地插秧。五月的清晨,稻田里还混有冰碴,很多人都冰得肚子疼痛发胀,杨秀霞也不例外。但自小要强的她不甘落后,别人能干的自己硬着头皮咬着牙也能干。双手长满了老茧,水泡在同一个位置破了又长,意志在艰苦中炼成。


杨秀霞(后排右二)与知青合影


杨秀霞(左)与知青合影


杨秀霞(右上一)所在生产队团支部合影

 
  每天除了一天三餐外,基本上都在地里干农活,有时还会两人一组赶牛车送牛粪。“以前哪干过这活啊,没干过不知道,是真累啊。”杨秀霞回忆道,“那时候学大寨修梯田,每天干到晚上10点多,劳动回来躺在炕上,累得腰酸腿疼,热泪一下子就从眼角涌出来,所有女生就一起哭起来。”虽然30多年过去了,但下乡时的场景历历在目,如一坛老酒,越酿越香。

  下乡三年,杨秀霞在当地有了一个尽人皆知的称号“赤脚医生”。杨秀霞在高中最后一年选择了学医,虽然没有正式系统的学习,但也略懂毛皮。为了缓解大家下地插秧受凉的症状,杨秀霞经常熬制一大桶的中草药,分给大家喝;有村民扭伤了脚踝,杨秀霞就帮忙针灸;有的村民生活困难,生病也不去看,杨秀霞每月就自掏腰包买来日常用药给村民送去。杨秀霞的一举一动受到了村民的信任,“赤脚医生”的称号也由此在村里传开。


2015年杨秀霞与当年一起下乡知青合影


杨秀霞与知青看望下乡插队的老乡

 
  日子一天天过去,一起下乡的青年都以接班病退等原因陆续离开。家里人也提出让杨秀霞病退回家,可杨秀霞那一股子倔强劲儿却始终不肯,她一定要在乡下好好干,等到招工。

  终于盼到了1978年末,杨秀霞被正式招工到延吉市食品厂工作,回到了城里。杨秀霞说:“当时,食品厂实行三班倒,工作也非常累,要不是有下乡这段经历的历练,我恐怕在工厂也坚持不下来。”一年后,杨秀霞被送到职工学校学习会计,之后调到其他单位,生活才慢慢变好,她的命运也一步步改变。

  杨秀霞说:“回首往事,我们问心无愧,展望前景,我们的心依然年轻,有乡下这碗酒垫底,我们的知青朋友们都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



【责编   魏玉华 李军广】
微信 扫一扫 关注《延吉新闻网》公众号
延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延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延吉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延吉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将注明具体的来源,其目的在于向社会公众传递、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信息来源,并自行承担版权等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