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电视节目
微视频
融媒直播
融媒大喇叭
高新技术产业区
空港经济开发区
新时代文明实践
延吉摄影
延吉概况 延吉新闻 社会民生 公示公告 外媒报导 街区新闻 周边县市 旅游指南 教育资讯 图片新闻 记者文集 机关党建 活力河南 关工委 向阳幼儿园
您当前的位置:延吉新闻网 [YanJiNews.com] > 新闻中心 > 延吉新闻 > 正文

【记者故事】记者的“秘密武器”大揭秘

2015-11-08  标签:记者 武器 秘密  来源:延吉新闻网  作者:付杨 杨婷婷
    记者是站在船头的“瞭望者”,是社会麦田的“守望人”。他们执笔在手,记录真相,鞭挞不公。为了公平与正义,为了良知与希望,他们不改初衷,风雨兼程,挑起一肩正义,挥洒两袖清风。

    作为时代的记录者和观察者,他们记录生活,却很少描述自己。他们有许多“秘密武器”,这些东西伴随他们成长,里面承载着他们的故事、感情和经历,成为了他们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者的这些“秘密武器”到底是啥?想要知道就往下看,小编带你围观记者的挚爱珍宝。


 
    【1】王春荣,女,延吉新闻网副总编。2003年下半年,她跨入记者行列,成为其中一员。受老记者启发,入行不久后,她便开始制作属于自己的剪报本。她将自己每天刊发在报纸上的稿件剪下来,小心翼翼地粘到剪报本上。从2005年至2012年,在这近八年的时间里,她一共做了5本剪报本,里面的每一篇稿件都是她一路走来成长的印记。她说:“随着自己工作经验的增加,写作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很大提升,闲暇时翻看自己曾经变成铅字的作品,很有成就感。”

    剪报本是历史的见证,是地方经济发展的缩影,同时也记录了她的进步与成长。由于岗位调整,她从一名普通记者,成长为新闻网站的副总编,虽然到新闻采访一线的机会不多,但她仍对剪报本珍爱有加,这是她留给自己最珍贵的礼物。对于如何做一名好记者,她表示,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作为一名记者,要有一颗责任心,一种使命感,用心做事,踏实做人,写出来的作品才更加贴近民生,贴近读者。


 
    【2】李军广,男,延吉新闻网副总编。当兵时,枪是他的武器,当了摄影记者之后,照相机就是他的“武器”,是他的第二生命。从业13年,他就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爱护着他的照相机。曾记得,在一起突发事故现场,为了拍到事故现场第一手资料,他必须到悬崖下拍摄。为了保护好相机,他脱下衣服把相机包住,紧紧抱在怀里,从悬崖上一点点往下挪动。到了悬崖下,他的手已有好几处被磨坏,相机却完好无损。那次采访,他所拍摄的照片被新华社转用。

    每次外出采访,他的背包满满当当,里面都是他珍爱的“长枪短炮”,他说:“你爱护它,它就可能给你带来惊喜。希望在今后的采访中,我能用相机记录更多的历史。”


 
    【3】魏玉华,女,延吉新闻网总编助理。她有轻微近视,只配过两副眼镜,一副为了高考,一副为了采访。2005年6月,她成为一名记者,对待每一次采访,都十分认真谨慎。每次采访大型会议,她都会仔细核对出席会议的领导姓名和职务,以保证不出纰漏。在一次大型会议现场,坐在最后一排记者席上的她,发现自己无法看清前排领导的名字,但又不能随意走动,整个会议中她都提心吊胆。上午采访结束后,她利用午休时间马上赶去配了一副眼镜,度数不高,分别是150度和75度,但这却给她的稿件精准度提供了一重保障。从此,只要是大型会议,这副眼镜都会与她“同行”。

    在第16个记者节到来之际,她说:“当记者很累,但是累并快乐着,过程很享受,希望奋战在采访一线的记者今后都能够快乐工作。”


 
    【4】于佩瑶,女,延吉新闻网新闻中心科长。2012年,她进入延吉新闻网从事记者一职。采访中,她积累了很多经验,也吸取了不少教训。

    一次采访,她不小心把笔弄丢了,到处找人借笔,但其他人没有多带笔的习惯,这令她十分焦急,也给她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从那以后,只要外出采访,她都会手里握着笔,衣服兜里揣着笔,相机包里放着笔。时间久了,其他媒体的记者都知道她肯定有多余的笔,纷纷向她借用。除了笔之外,在她的相机包里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东西,那就是零钱。一次采访,她没有带钱,当时正值炎炎夏日,烈日当空,她只好背着相机包徒步走回单位,身上的衣服全被汗水湿透,从此,她的相机包里总会有一个固定口袋,里面装很多的零钱。正是这些经验和教训,让她今后的路越走越好。

    说起今年的记者节,她说:“记者节是个不放假的节日,今年记者节正好在休息日,感觉很开心。”


 
    【5】金燕,女,延吉新闻网新闻中心副科长。本科学习新闻专业的她,曾在州电视台新闻中心实习,2012年来到延吉新闻网正式成为一名记者。在她的相机包里,一定可以找到一样东西,那就是眼镜布。作为网媒记者,既要写稿又要兼顾照相。而每次拍照时,带眼镜的她都得将眼镜贴在镜头上,这样一来,眼镜和镜头就都脏了,影响采访和拍摄质量。每到这时,眼镜布就派上了用场,擦亮眼镜,更加清晰地看清事实真相,擦亮镜头,更加真实地记录每一瞬间。

    她说,要想当一名好记者,就要用心去体会社会,才能看到真正的东西,反映百姓的心声,当好政府的“喉舌”。


 
    【6】韩丹,女,延吉新闻网记者。2007年,她进入延边晨报,2012年,她来到延吉新闻网,自入行至今,在这9年的时间里,她经历了从纸质媒体到网络媒体的转型,但却一直坚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每次采访,她必备的物品就是采访本和笔。虽然单位给她配备了录音笔,但她很少使用,她认为,虽然录音、拍照也可以记录采访内容,但在匆忙中可能会有流失,相比之下,她对于采访本更加信赖、依赖。“士兵上战场打仗需要枪,而我就需要采访本,我可以随时记录我所需要的内容,采过的每一条新闻,我都能从自己的采访本上找到基础资料。”她自豪地说。如今,她用过的采访本已经有30余本,这些大大小小的本子不仅仅是记录采访内容的采访本,更是她记者生涯的记实录,意义非凡。


 
    【7】王栋,男,延吉新闻网记者。同韩丹一样,他也从纸质媒体转型到网络媒体,从文字记者成为能文能图的双面手。他有一本书,叫《数码单反摄影圣经》,正是这本书把他带入到摄影的殿堂。

    在纸质媒体时,文字和摄影记者分工明确,工作没有交叉,他几乎没接触过照相机。但是到了网络媒体后,需要一人承担起写稿和拍照两项工作,为了拍好图片,他特意在书店花了80元钱买了这本摄影书,认真反复研究学习。虽然学习了理论知识,可在实际操作时运用并不自如,经过多年实战和经验积累,他的摄影技术有了大幅度提升,但他仍把这本书当宝贝,因为这本书就是他学习摄影的启蒙老师。如今,这本伴随了他7年的书依旧立在书桌前,平日闲暇时,他还会拿出来翻看,更深层次地理解里面的内容,他说:“学习摄影,永远在路上。”


 
    【8】金洪石,男,延吉新闻网记者。2010年,他进入延吉市电视台成为一名记者,扛着摄像机到处采访。2014年,他来到延吉新闻网,拿起了照相机到处采访。从摄像机到照相机,从动态到静态,不一样拍摄手法,不一样的拍摄角度,这样的转变令刚刚到网媒工作的他很不适应。经过不断的摸索研究和众多采访经验的积累,他的摄影技术越来越好,成为了单位中的摄影好手,承担起大型政务活动的拍摄工作。他的“家伙事”又大又多,摆出来既炫酷又拉风,他对这些宝贝更是关爱有加。在外采访,就算再沉,摄影设备从不离手,时刻带在身边。采访时突遇下雨,第一反应是将自己的衣服脱下来,裹住摄影设备,生怕被雨淋湿。

    他说,成为记者以后,他性格变得开朗,有了很多与众不同的新奇体验,在记者节这天,他祝所有的新闻工作者,记者节快乐。


【责编 王春荣】

微信 扫一扫 关注《延吉新闻网》公众号
延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延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延吉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延吉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将注明具体的来源,其目的在于向社会公众传递、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信息来源,并自行承担版权等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