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名上海知青阔别延边46年重返再聚首
(原标题)9名上海知青延边再聚首,阔别46年重返“第二故乡”——几回回梦里回延边
“延边的发展变化时时吸引着我们,我们年年都在想,有生之年回到延边。因为那片充满生机的热土,曾是我们共同的家。”7月21日,原延吉县太阳公社龙盛大队(现延吉市朝阳川镇龙盛村)知青集体户中9名上海知青驱车返乡,一路辨认、一路笑忆。站在龙盛村村口,老知青们望着那块写着“龙盛”二字的指示牌感慨良多……
1969年3月1日,一辆大卡车将李昭海等11名来自上海的知青拉到了龙盛村,从此这些“光知大米白面香,不知庄稼怎么长”的南方城里娃就和龙盛村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4月份,延边的天气还没完全暖和起来,我们光着脚丫在稻田里垒田埂,用手向田里撒牛粪羊粪。刚来没多久,这群平日里娇滴滴的娃娃就成了干农活的一把好手。”回忆起当年的艰苦经历,李昭海至今仍觉得意犹未尽,“艰苦虽艰苦,但是质朴的龙盛村村民给了我们太多的照顾和爱护。”刚下乡插队的时候,这些知青还都是正在长身体的十六七岁的孩子,加上南北方的生活饮食习惯有天壤之别,玉米糊糊高粱饭让他们难以下咽,老乡们得知情况后,主动拿出每个月仅有的一点大米与他们的粗粮无条件进行“不等价”交换,时间久了,知青们才慢慢适应。
当天,龙盛村众乡亲们早早就来到村委会门前等候。“李昭海、陈婉民、王国孝……”知青们一下车,人群中拄着拐杖的当年生产队长张龙河的爱人崔今玉就颤抖着大声喊出了每个人的名字。“乡音未改鬓毛衰”,崔阿迈的一声声召唤仿佛带大家回到了46年前,紧握的双手、用力的拥抱、笑中带泪的问候,时隔近半个世纪之久,龙盛村的“孩子们”终于回家团聚了。
9名老知青多数都是第一次返乡,山高水长挡不住“回家”的渴望。他们走过当年住过的房屋、种过的土地,探望老房东和各位老乡好友。每到一处,老知青们都久久不愿离去,崭新的民居鳞次栉比、整齐的街道绿树成荫,曾经奋斗过的地方再也没有一点熟悉的影子,但正是这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他们惊喜和振奋,“相信我们的‘家乡’一定会更加富裕和兴旺。”
此次带着爱人和3岁小孙女一同返乡的陈婉民最为激动:“龙盛村村民给了我第二次生命,龙盛村永远都是我第二个家!”刚到龙盛村插队的第一个冬天,陈婉民还不能熟练地生火烧土炕。一天晚上,村民们发现陈婉民家中冒出滚滚浓烟,担心她发生意外,很多老乡纷纷赶来,发现陈婉民已经因为一氧化碳中毒晕倒在滚烫的土炕上。情急之下,村民们想起了村里的土方法,给她灌了两碗酸菜水,这才把陈婉民从生死线上拉回来。直到现在,她的手臂上还有一块当时烫伤留下的硬币大的伤疤,陈婉民笑称这是成长的印记,也是龙盛村留给她永不过期的身份证明。“在龙盛下乡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那些一辈子再也不会有的经历和在龙盛养成的拼搏奋斗的精神成了我们后来学习和工作的力量源泉,老乡们更是用最淳朴的爱教会了我们如何自处、如何爱他人。”
夜幕降临,难得“回家”的人们决定停留一晚,在女知青的房东宋殿琴“大嫂”家中一起包饺子,与老人吃一顿“团圆饭”,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展望龙盛村喜奔小康的璀璨未来。
1969年3月1日,一辆大卡车将李昭海等11名来自上海的知青拉到了龙盛村,从此这些“光知大米白面香,不知庄稼怎么长”的南方城里娃就和龙盛村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4月份,延边的天气还没完全暖和起来,我们光着脚丫在稻田里垒田埂,用手向田里撒牛粪羊粪。刚来没多久,这群平日里娇滴滴的娃娃就成了干农活的一把好手。”回忆起当年的艰苦经历,李昭海至今仍觉得意犹未尽,“艰苦虽艰苦,但是质朴的龙盛村村民给了我们太多的照顾和爱护。”刚下乡插队的时候,这些知青还都是正在长身体的十六七岁的孩子,加上南北方的生活饮食习惯有天壤之别,玉米糊糊高粱饭让他们难以下咽,老乡们得知情况后,主动拿出每个月仅有的一点大米与他们的粗粮无条件进行“不等价”交换,时间久了,知青们才慢慢适应。
当天,龙盛村众乡亲们早早就来到村委会门前等候。“李昭海、陈婉民、王国孝……”知青们一下车,人群中拄着拐杖的当年生产队长张龙河的爱人崔今玉就颤抖着大声喊出了每个人的名字。“乡音未改鬓毛衰”,崔阿迈的一声声召唤仿佛带大家回到了46年前,紧握的双手、用力的拥抱、笑中带泪的问候,时隔近半个世纪之久,龙盛村的“孩子们”终于回家团聚了。
9名老知青多数都是第一次返乡,山高水长挡不住“回家”的渴望。他们走过当年住过的房屋、种过的土地,探望老房东和各位老乡好友。每到一处,老知青们都久久不愿离去,崭新的民居鳞次栉比、整齐的街道绿树成荫,曾经奋斗过的地方再也没有一点熟悉的影子,但正是这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他们惊喜和振奋,“相信我们的‘家乡’一定会更加富裕和兴旺。”
此次带着爱人和3岁小孙女一同返乡的陈婉民最为激动:“龙盛村村民给了我第二次生命,龙盛村永远都是我第二个家!”刚到龙盛村插队的第一个冬天,陈婉民还不能熟练地生火烧土炕。一天晚上,村民们发现陈婉民家中冒出滚滚浓烟,担心她发生意外,很多老乡纷纷赶来,发现陈婉民已经因为一氧化碳中毒晕倒在滚烫的土炕上。情急之下,村民们想起了村里的土方法,给她灌了两碗酸菜水,这才把陈婉民从生死线上拉回来。直到现在,她的手臂上还有一块当时烫伤留下的硬币大的伤疤,陈婉民笑称这是成长的印记,也是龙盛村留给她永不过期的身份证明。“在龙盛下乡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那些一辈子再也不会有的经历和在龙盛养成的拼搏奋斗的精神成了我们后来学习和工作的力量源泉,老乡们更是用最淳朴的爱教会了我们如何自处、如何爱他人。”
夜幕降临,难得“回家”的人们决定停留一晚,在女知青的房东宋殿琴“大嫂”家中一起包饺子,与老人吃一顿“团圆饭”,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展望龙盛村喜奔小康的璀璨未来。
【本网责编 王春荣】
微信 扫一扫 关注《延吉新闻网》公众号
延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延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延吉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延吉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将注明具体的来源,其目的在于向社会公众传递、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信息来源,并自行承担版权等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