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电视节目
微视频
融媒直播
融媒大喇叭
高新技术产业区
空港经济开发区
新时代文明实践
延吉摄影
延吉概况 延吉新闻 社会民生 公示公告 外媒报导 街区新闻 周边县市 旅游指南 教育资讯 图片新闻 记者文集 机关党建 活力河南 关工委 向阳幼儿园
您当前的位置:延吉新闻网 [YanJiNews.com] > 新闻中心 > 外媒看延吉 > 正文

【中国报道】吉林延吉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2019-07-23  标签: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杨波 报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近年来,吉林省延吉市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立足延吉市情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不断健全创建活动领导机制,努力挖掘创建活动特色内涵,创新创建活动载体,推进和宣传创建活动深入人心。有力地促进了边疆经济繁荣、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和谐。

  2012年,延吉市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县(市)”,延吉市曾连续五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多年来,“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已经深深扎根于延吉市各族群众心中,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呈现出了新时代、新风貌。

  从点到面,不断健全创建工作机制。

  延边州是全国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最早的地区,最早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民族团结进步表彰等活动。定期召开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已经被写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自治条例》之中。延吉市作为延边州的首府城市,市委、市政府始终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作为重中之重,贯穿到全市的重点工作当中。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意见》,对创建工作进行了远景规划。

  全市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相关单位各司其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民族团结创建工作领导体制。市委、市政府每三年召开一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目前已召开了18次,宣传推广了一大批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这些典型代表已成为引领全市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排头兵。通过新闻媒体宣传、举办事迹报告会、主题演讲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事迹,感召和带动一大批集体、群众投入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来,使民族团结进步成为强大的社会舆论和良好的社会风尚,进一步推动创建工作大发展快发展。

  “双百工程”成为创建活动新载体。

  在连续五次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的新起点上,市委、市政府积极在挖掘潜能上创新思路,选树集体典型,从2017年起,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双百工程”。到2018年,在全市各镇(村屯)、街道(社区)、机关单位、企业、学校、军警民共建单位及宗教场所开展“七进”活动,选树100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集体和100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个人,培养树立一批国家、省、州、市级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巩固和扩大创建成果。坚持把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村屯、进企业、进军警营、进宗教场所的“七进”活动作为走内涵式发展之路的重要着力点抓深抓实。

  脱贫攻坚,提高各族群众幸福指数。

  脱贫攻坚是近年来的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延吉市将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项目工作重点放在全市年初制定的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上来,努力做到资金项目安排贫困村,精准扶贫脱贫措施落到建档立卡人员上;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置于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从源头上、根本上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

  加大投入,教育和文化多点开花。

  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延吉市朝鲜族教育内涵发展,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民族团结”等主题教育活动,多次承办省、州朝鲜族学校小班化教育改革现场会,多次接待全国少数民族教育考察团,得到一致好评。加大经费投入,保障朝鲜族教育优先发展。坚持以创建民族教育品牌为目标,深化“双语”教育改革。推进民族文化、民族团结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拓宽民族文化教育途径,提升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延吉市中央小学校长姜海英从教21年,潜心探索、不断努力,先后创建“七彩幸福花”“民族文化日”等课程体系,在延吉市三所汉族小学推广自创“民族礼仪操”、在4000余名汉族学生中推广《朝鲜族日常用语100句》课程,让全市各民族小学生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弘扬民族瑰宝,带动各民族文化融合,让小学阶段的六年为人生的六十年奠基。

  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增强延吉市的文化服务发展能力。市文广新局打造的大型朝鲜族民俗歌舞《四季如歌》演出以民俗歌舞的形式,完美地展示出延边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人文景观以及悠久的文化历史。10年来累计演出1594场,观众高达40万余人次。得到了广大市民和国内外游客的一致好评。在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方面,以发展朝鲜族传统民俗旅游为契机,将朝鲜族民族文化艺术广泛融入旅游当中,开发多种类型的民俗旅游项目,有力促进了延吉市民俗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加快推进农村文化大院建设,举办“快乐延吉大舞台”广场群众文化节,开展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坚持“一街一特”原则,加大社区文化建设力度,努力打造社区民俗文化品牌。

  倾心服务,打造流动人口和谐家园。

  2013年,延吉市被确定为全国第四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以此为契机,全市以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以保障权益为核心,以健全体制机制为保障,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突出特色,创新试点工作模式,探索建立健全网络化、高效化、亲情化、系统化长效管理服务机制,努力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存在的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取得显著成效。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不断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创建活动更富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2017年,延吉市成为“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重视人才,为民族干部成长储备力量。

  延边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少数民族人才是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对延边来说,培养民族干部乃是一件长远大事。延吉市也是同样如此。多年以来,延吉市共公示局级领导岗位36个,其中朝鲜族岗位18个,占总数的50%,自荐、推荐的朝鲜族干部426人次、142人,分别占总数的66.4%、62.0% 。一大批优秀的朝鲜族干部进入了选任视野,促进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进一步扩大了干部选任的参与面和选择面。

  宣传引导,不断提高认知度和参与度。

  延吉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与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相结合,不断巩固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基础。重点开展了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和民族基本知识“四项”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在宣传教育形式和内容上,采取“抓两头、带社会,抓九月、带全年,抓典型、带全员”的方法,注意区分层次,多措并举,因人施教。开展了民族政策和法规“七进”、“民族团结宣传月”、“民族法制宣传周”等宣传活动。在延边日报开设《民族政策理论讲坛》栏目,在延边晨报开设《并蒂金达莱——我身边的民族团结进步人和事》栏目,宣传民族团结进步典型事迹,使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覆盖全社会、深入到基层,使“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思想深入人心。通过宣传,形成老典型作用持续发挥,新典型争先进位的良好局面。在电台开播《打开广播学朝鲜语》栏目,每日教非朝鲜族听众学习说朝鲜语,鼓励各族群众相互学习,加强交流,增进了解,密切感情。在电视台开展《朝鲜族汉语演讲大赛》《民族知识讲座》《爱我家乡,朝鲜语歌曲大家唱》(汉族唱朝鲜语歌曲)等活动。

  通过党校、市民学校、市民大讲堂等教育基地,采取座谈会、研讨会、专题报告会、知识竞赛以及组建宣讲团等形式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法规。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开展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以及民族基本知识宣传教育,使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覆盖全社会。鼓励各族群众相互学习语言文字和民族风俗,加强交流,密切感情,增进团结。

  此外,还开展民族服饰展、“快乐延吉大舞台”民族团结宣传月专场演出,在每年举行的民俗博览会期间,举办延吉文化旅游节、中国朝鲜族摔跤邀请赛及朝鲜族老人集体花甲仪式等活动,大力宣传推介朝鲜族民俗礼仪,普及和推广朝鲜族传统体育项目,把民俗特色文化的展示与经贸洽谈活动相结合,促进延吉对外交流合作,推动延吉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

  民族团结为延吉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展提供了强有力地支撑,推动延吉市在小康路上大步向前,全市上下呈现出民族事业加快发展,民族关系更加和睦,民族团结更加紧密的良好局面。延吉市连续七年蝉联全国百强县市,2018年位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68位、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第66位、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第55位、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第49位、全国全面小康指数百强县市第77位,是吉林省唯一荣获五个国家级百强县市称号的城市。民族团结推动着延吉从落后走向进步,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贫穷走向富裕。如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团结之花遍地开,已凝聚为延吉精神,升华为延吉之魂。

  原文链接:http://gaxf.chinareports.org.cn/dwjs/2019/0717/17045.html?from=singlemessage


【责编 胡骁】
微信 扫一扫 关注《延吉新闻网》公众号
延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延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延吉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延吉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将注明具体的来源,其目的在于向社会公众传递、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信息来源,并自行承担版权等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