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报】延吉:脱贫攻坚战犹酣
深秋的阳光温暖地照射大地,走进延吉市的村村户户,砥砺奋进脱贫攻坚的热潮扑面而来:千名党员干部包村包户、进村驻户扶贫帮困;特色种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光伏发电、特色村寨等扶贫项目精准落地;通水通路、修房修桥,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提升。
在脱贫攻坚的关键阶段,延吉市按照“市负总责、部门配合、乡镇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思路,构建“2+2”四级联动网络,全面推进项目建设,探索创新帮扶机制,逐步形成三级战区负责制、“2345”一线工作法和行业项目任务落地、部门包保责任到户到人的“两横两纵”工作体系。全市扶贫干部们鼓足干劲,以求真务实的作风、苦干实干的姿态,在47个行政村扶贫一线的战场上使出“洪荒之力”,为如期脱贫“摘帽”展开加速冲刺。
战区负责制 层层压紧强力推进
在朝阳川镇太兴村脱贫攻坚作战指挥室里,一幅巨大的脱贫攻坚作战指挥图挂在墙上。第一书记方殿国指着印在正中央的太兴村俯瞰图说:“我们用不同颜色标注每个不同的战区,每个区的负责人及包保单位都标注清晰。”旁边,贫困户退出验收标准对照表上贴满了小红旗,每个小红旗都意味着贫困户达到了一项脱贫指标。现在,村里每天都能看到包保单位工作人员的身影,他们严格执行“2345”一线工作法,进村到户到人,对贫困户、普通户、危房户、空房户等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
不仅在太兴村,如今,“嘘寒问暖篱笆院,访户谈心左右邻”,已成为全市扶贫干部的日常工作写照。
从2016年开始,延吉市先后派出51名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和党建指导员驻村入户,带动村“两委”班子成员开展脱贫工作,推动攻坚具体措施进村到户到人。
延吉市坚持市、镇、村三级脱贫攻坚组织体系,形成了“三级战区负总责、三级书记抓扶贫”的工作格局。共建立一级战区4个,由市级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挂帅督战;二级战区47个,由各包保责任部门开展入户调查、分类施策、整村推进、改善环境;三级战区103个,由各包保部门按片走访,主要负责抓好本战区工作落实。
全面推行“2345”一线工作法,要求市级领导每周入村工作不少于2天,各包保部门每周入村工作不少于3天,各镇每周入村工作时间不少于4天,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严格执行“5天4夜”工作制度,切实提高帮扶实效性。
产业扶贫 为贫困户栽下“摇钱树”
拔穷根,发展产业是根本。
在距市区约70公里处的三道湾镇梨树村,利用天然绿色的生态环境,依托本村“延吉市鸿旺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发展有机木耳种植业。采取发包经营、集中回收、统一销售的方式种植木耳,壮大村集体经济。通过深入调研,引进了大豆深加工项目,总投资18万元,年加工大豆50万斤,预计实现村集体年收入达6万元以上。
如今,梨树村贫困群众“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增收渠道越来越宽,脱贫的信心也越来越强。
延吉市立足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围绕特色种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光伏、乡村旅游等主导产业,先后投入资金8837万元,实施延边伟业食品有限公司农产品深加工、朝阳川镇柳新村300KW光伏发电扶贫电站等10个产业项目,实现收益120余万元,带动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增收1200元左右,实现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换新房增收入 贫困户“穷日子到头了”
亮堂的大炕屋、宽敞的厨房、现代化的卫生间,40平方米的新房里透着浓浓的喜气儿。住进新房的朝阳川镇柳新村村民张发明心里美得很。过去他一直住在泥草房里,冬冷夏热,墙裂屋斜,一遇到大雨天更是不敢睡觉。张发明的“破房子”一直是驻村第一书记荆伟最惦记的事儿。
2017年8月,全市开展“重精准、补短板、促攻坚”建档立卡精准识别核查行动。荆伟立刻带人到张发明家,经过“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评比”五步识别法,张发明被纳入贫困户。当年10月末,村里就在张发明的老房子上就地重建,盖了新房。“房子动工那天,我就感觉我的穷日子要到头了。”回想起当时情景,张发明仍激动不已。
张发明拿出一个铁盒子,里面装着扶贫手册、精准扶贫健康卡、体检记录、产业分红的信封等,他把这些一一拿出来,如数家珍:“市里领导、第一书记经常到家里看望我,给我拿米拿面,镇里的医生还上门来给我看病送药,困难一件件都解决了,这真得感谢党啊!”
新生活也让张发明的思想发生了转变。每天他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还经常到村里帮忙除草种花。“生活好了,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将就对付了,自己家干净,也得让村里干净,为村里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脱贫攻坚的一项基础工程。延吉市严格落实包保责任,加强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全市计划投入5亿元,围绕全面建成小康村目标,按照整村推进的原则,陆续在全市各村开展“三三三”工程和“‘三好’示范村、示范户、示范村民”评选活动,切实改善农村、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原文链接:http://jlrbszb.cnjiwang.com/pc/paper/c/201810/19/content_65538.html
在脱贫攻坚的关键阶段,延吉市按照“市负总责、部门配合、乡镇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思路,构建“2+2”四级联动网络,全面推进项目建设,探索创新帮扶机制,逐步形成三级战区负责制、“2345”一线工作法和行业项目任务落地、部门包保责任到户到人的“两横两纵”工作体系。全市扶贫干部们鼓足干劲,以求真务实的作风、苦干实干的姿态,在47个行政村扶贫一线的战场上使出“洪荒之力”,为如期脱贫“摘帽”展开加速冲刺。
战区负责制 层层压紧强力推进
在朝阳川镇太兴村脱贫攻坚作战指挥室里,一幅巨大的脱贫攻坚作战指挥图挂在墙上。第一书记方殿国指着印在正中央的太兴村俯瞰图说:“我们用不同颜色标注每个不同的战区,每个区的负责人及包保单位都标注清晰。”旁边,贫困户退出验收标准对照表上贴满了小红旗,每个小红旗都意味着贫困户达到了一项脱贫指标。现在,村里每天都能看到包保单位工作人员的身影,他们严格执行“2345”一线工作法,进村到户到人,对贫困户、普通户、危房户、空房户等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
不仅在太兴村,如今,“嘘寒问暖篱笆院,访户谈心左右邻”,已成为全市扶贫干部的日常工作写照。
从2016年开始,延吉市先后派出51名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和党建指导员驻村入户,带动村“两委”班子成员开展脱贫工作,推动攻坚具体措施进村到户到人。
延吉市坚持市、镇、村三级脱贫攻坚组织体系,形成了“三级战区负总责、三级书记抓扶贫”的工作格局。共建立一级战区4个,由市级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挂帅督战;二级战区47个,由各包保责任部门开展入户调查、分类施策、整村推进、改善环境;三级战区103个,由各包保部门按片走访,主要负责抓好本战区工作落实。
全面推行“2345”一线工作法,要求市级领导每周入村工作不少于2天,各包保部门每周入村工作不少于3天,各镇每周入村工作时间不少于4天,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严格执行“5天4夜”工作制度,切实提高帮扶实效性。
产业扶贫 为贫困户栽下“摇钱树”
拔穷根,发展产业是根本。
在距市区约70公里处的三道湾镇梨树村,利用天然绿色的生态环境,依托本村“延吉市鸿旺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发展有机木耳种植业。采取发包经营、集中回收、统一销售的方式种植木耳,壮大村集体经济。通过深入调研,引进了大豆深加工项目,总投资18万元,年加工大豆50万斤,预计实现村集体年收入达6万元以上。
如今,梨树村贫困群众“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增收渠道越来越宽,脱贫的信心也越来越强。
延吉市立足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围绕特色种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光伏、乡村旅游等主导产业,先后投入资金8837万元,实施延边伟业食品有限公司农产品深加工、朝阳川镇柳新村300KW光伏发电扶贫电站等10个产业项目,实现收益120余万元,带动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增收1200元左右,实现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换新房增收入 贫困户“穷日子到头了”
亮堂的大炕屋、宽敞的厨房、现代化的卫生间,40平方米的新房里透着浓浓的喜气儿。住进新房的朝阳川镇柳新村村民张发明心里美得很。过去他一直住在泥草房里,冬冷夏热,墙裂屋斜,一遇到大雨天更是不敢睡觉。张发明的“破房子”一直是驻村第一书记荆伟最惦记的事儿。
2017年8月,全市开展“重精准、补短板、促攻坚”建档立卡精准识别核查行动。荆伟立刻带人到张发明家,经过“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评比”五步识别法,张发明被纳入贫困户。当年10月末,村里就在张发明的老房子上就地重建,盖了新房。“房子动工那天,我就感觉我的穷日子要到头了。”回想起当时情景,张发明仍激动不已。
张发明拿出一个铁盒子,里面装着扶贫手册、精准扶贫健康卡、体检记录、产业分红的信封等,他把这些一一拿出来,如数家珍:“市里领导、第一书记经常到家里看望我,给我拿米拿面,镇里的医生还上门来给我看病送药,困难一件件都解决了,这真得感谢党啊!”
新生活也让张发明的思想发生了转变。每天他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还经常到村里帮忙除草种花。“生活好了,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将就对付了,自己家干净,也得让村里干净,为村里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脱贫攻坚的一项基础工程。延吉市严格落实包保责任,加强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全市计划投入5亿元,围绕全面建成小康村目标,按照整村推进的原则,陆续在全市各村开展“三三三”工程和“‘三好’示范村、示范户、示范村民”评选活动,切实改善农村、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原文链接:http://jlrbszb.cnjiwang.com/pc/paper/c/201810/19/content_65538.html
【责编 胡骁】
微信 扫一扫 关注《延吉新闻网》公众号
延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延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延吉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延吉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将注明具体的来源,其目的在于向社会公众传递、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信息来源,并自行承担版权等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