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李克强民生情怀背后的经济逻辑 |
2014-05-27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字号:【大 中 小】 |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最近两个月内两赴内蒙古,调研考察现实经济。媒体总结称,两次考察中总理的目光始终不离民生。
李克强的内蒙古之行,除了与当地企业家及金融界人士座谈之外,还走访棚户区、关注城市的“里子”(地下基础设施),以及调研职业教育情况等。一路走来,总理的言行之间,透露着浓浓的民生情怀。
大国总理关注民生,再也正常不过。“国以民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实乃国家发展的最终目的。所谓民生无小事,不断地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政府的应尽之责。
国家领导人关心民生福祉,不仅体现了一种政治文化,背后也有制度性的意义。建立在民生导向的前提之下,许多的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度逻辑更为清晰合理。同时,民生情怀也不单单是一种情怀,其背后亦有经济逻辑。任何事物的运转,都有一定的节奏与规律。规律不可违,违背了规律,再美好的愿望,恐怕也可能只停留于梦想,而难以成为现实。经济的逻辑即是一种规律。
从李克强赴内蒙古考察的主线来看,他对棚户区的改造、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触及的其实都是当下具有“痛点”意味的命题。总理关注这些命题,当有苦心和用意。在看到总理的民生情怀的同时,亦须看到这些命题背后的经济逻辑。
拿棚户区改造来说——众所周知,棚户区改造有一举多得之效应。通过棚户区改造,以改善困难群众的住房条件,是为出发点,但其意义远不止于此。困难群众的住房条件得到改善,有助于缓解城市内部二元矛盾,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进而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和谐,这样的道理不难理解。
棚户区改造也有经济意义。棚改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亦终会在民众消费层面产生影响。作为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棚户区改造在强调政府主导的同时,鼓励市场力量广泛参与,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也就是说,棚户区改造于促进投资和消费,于提振经济的作用,不可忽视——这正是经济的逻辑。
在考察内蒙古赤峰市污水处理的有关设施时,李克强讲了一番语重心长的话。他说,“面子”是城市的风貌,而“里子”则是城市的良心。只有筑牢“里子”,才能撑起“面子”。透过这番话,“里子”与“面子”的辩证关系清晰呈现。
事实上,城市的“里子”不只是个良心问题。那些目光短浅、只顾局部且急功近利的面子工程,背后可能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代价。整个城市地下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应是一个有机和谐的系统。倘若这个系统当中出现了“豆腐渣”工程,在遗祸民生的同时,也或会传导至其他环节,造成巨大的浪费与代价。过去这方面的教训,已很深刻。
李克强总理在赤峰的另一项重要考察,是关于职业教育。今年2月,国务院曾在一次常务会议上,专门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改革,在宏观面上与就业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当下就业领域的结构性矛盾,亦与职业教育不力密切相关。
就业是个社会问题,也是个经济问题。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和民生改善的战略举措。以改革的思路办好职业教育,对提升劳动人口的就业创业能力、产业素质和综合国力,意义重大。说到底,经济提质增效升级需要合适的人才,需要合适的劳动力。这里边,蕴含着深刻的经济逻辑。就此而言,总理在赤峰考察职业教育,绝非随意之举,其背后自有大的背景与深意。
今天的中国经济,面临着下行压力。李克强频频外出考察调研,是要更准确地把握经济脉搏,为稳增长找到合适的答案。如此,从总理的民生情怀里,看到背后各种的经济逻辑,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汪晓波)
【本网责编 胡骁】
扫描二维码关注
延吉新闻网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
相关热词搜索:民生 情怀 逻辑 |
上一篇:中国聚焦:中国人权事业向着“更好更高”迈进 |
下一篇:实现长治久安 建设美好新疆 |
延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延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延吉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延吉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