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两型探索促两湖绿色崛起 |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科学发展两地行] |
2012-08-21 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大 中 小】 |
湖北与湖南,同处中部地区,一衣带水、隔江相望。
2007年底,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明确要求试验区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两型探索”,中部崛起,“两湖”如何担负起国家战略使命?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近5年的时间过去了,“两湖”交出的答卷让人欣慰——在“天空更蓝、湖水更清、大地更绿”的同时,两省GDP先后迈入万亿俱乐部,并在各省区市GDP排名中挺进前十。
绿色崛起的背后,“两湖”人民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先天条件并不相同,两地如何根据自身情况寻找最适合的“两型”发展之路?我们走访湘鄂大地,试图感受静水深流下的激荡。
如何理顺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发展不足和发展不优的矛盾并存,必须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做好“两型”“加减法”
镜头一:7月10日上午,湖南株洲,随着一声巨响,城区北部一根高40米的烟囱轰然倒下。这样的场景在株洲不断上演,曾经作为这座工业城市象征的烟囱,正在逐渐消逝。到明年,株洲市城区的烟囱将从原来的459根减至87根。而今的株洲,难觅8年前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之一的“脏、乱、差”,扑面而来的是一座年轻现代新都市的活力气息。
镜头二:6月25日,从武汉沿高速一路向东,不到半个小时,便可看见一大片开阔的水域,烟波浩渺,那便是梁子湖——全国保护最好的淡水湖之一。登舟临湖,在绵绵细雨中向湖中心驶去,梁子岛便出现在眼前。2.2平方公里的岛上建有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压缩站,避免餐厨垃圾和生活污水污染水体。
陈君文(湖南省株洲市委书记):拆除烟囱,仅是株洲市建设“两型”做好“减法”的动作之一。市委市政府提出“三个基本”,基本消灭烟囱、基本关停污染企业、基本解决污水直排湘江问题,如今正逐步成为现实。同时实施“一江四港”环境综合治理,全面结束污水直排历史。
对环境污染做减法,让株洲摘掉了“全国十大污染城市”的帽子,收获了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荣誉;也是通过做减法,神农城、华强文化产业基地等一大批百亿工程落户株洲,让株洲的GDP、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在4年间实现3个翻番。
眼下的株洲,正向着“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奋力进发。
记者:“两型”探索之路并不轻松,如果说株洲市拆除烟囱,让我们感到当地政府壮士断腕的决心,那么湖北省鄂州市梁子湖地区的主动“不开发”,则让我们感受到了梁子湖人坚持绿色发展的大气魄。
杨全意(湖北省鄂州市梁子湖区委书记):梁子湖位于武汉、鄂州、黄石这一湖北经济、人口最为密集的区域,是武汉城市圈的重要生态屏障,对于该地区的生态框架和生态调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水环境是湖北最大的环境,保护好梁子湖,是我们能为国家做出的一大贡献。在梁子湖区的发展中,政府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开发”,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哪怕是产金子的企业,如果对环境有影响我们就不要。我们已拒绝了15个意向落户的投资项目,还关闭了本地最大的纳税企业,为的就是不以牺牲环境作为发展的代价。如今梁子湖中一、二类水体比例达到85%。
如何权衡速度与效益的分量?
传统产业高新化、“两型”产业规模化,在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上,廓清发展“不等式”
镜头一:6月26日,在武汉市青山区环保局的重点污染源电子监控平台上,辖区内17家重点企业的实时排放信息一目了然,一旦超标,系统将自动提醒企业联系人,到今年底,监控企业范围将扩至22家。
镜头二:6月29日,湖南湘潭竹埠港化工园区,湖南昭山冶金化工有限公司的大门紧闭,门头上的企业名字也已残缺。与它相邻的企业多半关门。
刘军(武汉市青山区循环经济办公室主任):青山区以钢铁石化重工业闻名,工业污染成为阻碍青山区经济持续前行的绊脚石。以前的青山,天是灰的,树叶上一层土,青山热电厂产生的煤灰曾把青山地区的戴家湖填平后又堆成“戴家山”,青山变成了“灰山”。
如何发展绿色重工业?传统产业高新化、发展循环经济是我们的解决之道。青山区以资源化、无公害化利用为主攻方向,推动工业三废资源利用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企业的余气、余热、余压、余水完全实现了“吃干榨净”。
如今,青山又“青”了,煤灰利用了,以前消失的戴家湖又回来了,空气质量变好了,相当于青山人每人每年少吃两块砖。
谭海洋(湘潭市岳塘区常务副区长):竹埠港地区现有化工企业26家,沿湘江东岸呈狭长分布,这里既是长沙的饮用水源上游,又是湘潭市的精细化工区。作为湘江重金属污染的重灾区,竹埠港的治理已经纳入国家战略。根据“两型”建设要求,竹埠港地区从今年6月启动“退二(重污染化工产业)进三(第三产业)”计划。我们现已明确,一年之内现有化工企业必须关停,5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10年建成竹埠港新城——中南地区重要的物流产业基地。
记者:这样的有进有退,表明湘鄂两地发展产业的同时,不再一味追求数量、速度,自觉将质量、效益列为发展的优先选项,廓清发展“不等式”。“两型”确实给发展增加了限制条件,但也打开另一扇发展之窗,长沙宁乡经开区从“求商”到“选商”的嬗变,就是例证。
戴中亚(宁乡经开区党工委书记):宁乡经开区地处长株潭核心区域内,是全省唯一的“两型示范园区”,也是中部县域经济开发区中聚集世界级、国家级品牌最多的开发区。说实话,我们提供给企业的地价并不便宜,为什么能够吸引这么多大企业,抢占工业园区制高点?答案就是“两型”。
如何形成整体与局部的协调?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之路上,增强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形成城市群发展的新模式,做好统筹“应用题”
镜头一:6月27日,湖北大冶,劲牌公司罐装车间,几十名工作人员正在生产线边忙碌。2011年,劲牌公司纳税超过10亿元。大冶市市长荣续俭说:“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空间规划中,大冶是武汉城市圈内仅有的5个县域重点开发区之一,也是武汉城市圈先进制造业配套基地。目前大冶引进和培育规模以上企业331家,形成机电制造、新型建材、饮品食品及纺织服装四大产业集群,采矿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原来的51.2%下降到32.5%。”
镜头二:湘江西岸。驱车从长沙沿江往南,不久便至与湘潭市交界的大王山。这片曾经云集众多化工、水泥企业的老工业区,再现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变化源于前不久长沙与湘潭的一次“握手”——6月20日上午,湘潭九华经开区与长沙大河西先导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相向发展”,在结合部打造高端文化旅游休闲区。这是长株潭一体化的又一最新注脚。
肖安民(湖北省发改委副主任):在武汉城市圈中,武汉处于绝对的龙头地位,其他城市则相对要小很多。因此武汉城市圈的发展一方面要发挥武汉的龙头作用,充分利用其辐射力,用新的发展思路、模式带动周边发展;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周边数个城市的角色,和谐共融,又存在差异。
在圈域一体化进程中,产业双向转移效果显著,圈域产业错位发展、集聚发展态势明显,初步形成“武汉研发、周边生产”的格局。目前,在武汉设立总部或区域总部的企业达到150家,武汉市向圈内城市转移项目1281个,投资总额964亿元。武汉、孝感、黄冈等市在汽车、化工、纺织、临空经济等多个产业上进行有序流动和转移,圈域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
与此同时,由政府主导、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圈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圈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完善,一小时经济圈基本成形,2011年底城市圈高速公路里程达到2138公里,占全省总里程的53.4%。
记者:与湖北的“一大众小”模式不同,湖南的特色是长株潭三市实力相对平衡,他们所面对的是辐射带动能力不足的难题。
刘怀德(湖南省长株潭两型办副主任):沿湘江呈“品”字型分布的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两两相距不足40公里,集中了全省大部分科技、产业、文化资源,属于湖南的“先发地区”。
“两型社会”建设启动以来,长株潭三市的“融城”速度可谓空前。按照“产业同构、交通同网、能源同供、金融同体、信息同享、生态同建、环境同治”的要求,三市尝试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在区域一体化的路径上,取得了许多实质性进展。长株潭三市半小时经济圈已经形成,公交一体化顺利实施,成功实现了通信并网同位升号,被列为全国“三网融合”试点的唯一城市群,形成了城市群环境治理一体化体制机制。
三市立足各自优势,根据“两型社会”建设的顶层设计“组团共进”,在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文化产业等方面,形成了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经济体量迅猛增长。2011年,长株潭城市群GDP近8000亿元,超过全省四成,当仁不让地成为湖南“核心增长极”。
如何谋划当前与长远的结合?
“两型”试验,是摸着石头过河,必然涉及与旧有体制机制的碰撞,要在全国率先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模式,就必须把握改革“生命线”
镜头一:2009年3月1日起,长沙市所有宾馆、酒店、招待所及相关单位停止主动提供一次性牙具、拖鞋、梳子等“七小件”。据测算,此项改革每年可减少一次性日用品消耗240万套件以上。
镜头二:2008年初,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同时启动废旧电池集中收集和处置工作,目前武汉城市圈已设立废电池回收点约1万个,年回收废旧电池500吨。由武汉率先建立的区域性废弃物回收再利用体系,现已扩展到环鄱阳湖城市圈全境及长株潭城市群部分区域,实现了废弃资源无害化回收和大规模处理与深度利用。
记者:“两型”试验,必定要突破传统发展模式,必然会触及当前体制机制。设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或许并没有多少“真金白银”的政策特惠,但湘鄂两地都把中央赋予的先行先试权,作为试验区最大的政策和机遇。
张文雄(湖南省委常委、长株潭试验区工委书记):长株潭改革试验区建设,核心是改革。改革是试验区的根和魂。没有改革,就没有试验区;没有改革,试验区就没有出路。试验区作为一种探索,最大的政策和优势就是先行先试。
近5年来,湖南全面推进十大改革,重点在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土地管理、投融资及行政管理等六大方面先行先试,大胆推进。
比如,湖南是第一个为“两型”试验进行地方立法的省份——《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条例》,用法律规范,用法治“护航”;是第一个试点环境污染责任强制性保险的省份,将化工等高污染企业作为重点范围,截至去年底,全省投保单位达400多家;也是第一个出台“两型标准”的省份,涉及产业、企业、园区、县、镇、农村等方方面面。
前不久,湖南省对外宣布,今年将继续推动包括排污权交易、生态补偿机制改革、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等十项重点改革和探索。
王培锦(湖北省武汉城市圈综改办专职副主任):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全力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通过综合性体制机制创新,武汉城市圈初步探索出符合“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在顶层设计方面,我们围绕国务院批转的总体方案,设计了空间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5个专项规划;金融、人才、投资等6项配套政策;产业双向转移、圈域快速通道等5项重点工作以及3年行动计划、1个重大项目清单,建立健全改革试验的整体框架。
湖北省注重先行先试,强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体制机制创新工作,努力探索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途径。在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等9个方面成效显著。
英国学者马丁·雅克曾说过,19世纪,英国教会世界如何生产;20世纪,美国教会世界如何消费;如果中国要引领21世纪,它就必须教会世界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这条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道路上,“两湖”儿女以他们的智慧和勇气,披荆斩棘,大步向前。
扫描二维码关注
延吉新闻网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
相关热词搜索:探索 两湖 绿色 |
上一篇:改革深水区的成功探索 |
下一篇:大国崛起新路的信心与定力 |
延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延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延吉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延吉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