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10年,是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稳步迈向全面小康的10年,是上下同心攻坚克难、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的10年,是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凝聚锤炼民族精神的10年。
从今天起,本报推出“身边故事看十年”征文专栏,通过广大读者这10年来的亲身经历和切身感受,反映各行各业在科学发展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反映科学发展给国家、社会和我们每个人带来的深刻变化。
过去叫咱“庄稼汉”,现在咱是“新型职业农民”,种地免税,种粮增收,农具下岗,农机上岗,新技术推着产量噌噌往上蹿。我种的40亩玉米,机耕机播只要两天半时间,省时省力,闲下来提供代耕服务,靠种地一年收入近6万元。
我觉得种地算是一份职业了,现在政策实惠、粮价得劲,挣得不比在城里打工少。谁说种地不幸福?
要在10年前,这样的日子想都不敢想。当时家里种了12亩地,一年忙到头,再捣鼓也弄不出几个钱来。种玉米耕地、点种、收割“三弯腰”,我和老伴一垄一垄种上,尤其到了三伏天,讲究“头伏锄,一篓油”,专拣中午最热的时候下地,锄一次地脱一层皮。功夫没少下,可亩产就是上不去,顶多600来斤,价钱还便宜,最低1斤卖过2毛钱。那几年,正好两个闺女上学,开销大,我急得满嘴起泡。
好政策是定心丸。记得2006年,国家免除了农业税,农民种地不交一分钱,还给发16块钱补贴,我高兴得一边看电视一边拍巴掌。接下来,中央年年下发支农“一号文件”,良种补贴、农机补贴不断增加,玉米一斤涨到1块多钱,农民心里热了,觉得种地有干头了。我逐步把别人撂荒的地种了起来,发展到现在的40亩。
这10年跨了三大步。第一步是2006年,我买了一台小型拖拉机和播种机,告别了肩挑牛耕,种地效率大大提高,种地面积越来越大。
第二步是2009年,我享受国家1万元农机补贴,把拖拉机换成了30马力的,又添置了锄草机、打药机、脱粒机等农具,大机器耕到了“犁底层”,土壤上下透了气;经过技术培训,更新了品种,用上点播技术。这两年,玉米平均亩产达到1200斤,一亩地顶上过去两亩地。
第三步是2010年,我开始为乡邻提供机耕服务,扩大专业范围。也许是大家认可我种的玉米出苗率高,一到农忙,方圆几十里的人都来找。光这一项,每年能收入2万多元。
最高兴的是,每年参加乡里的种粮大户表彰大会,俺虽然比不上全国的大户,但披上彩带,站在领奖台上,还是挺激动的。俺多种了粮食,也给国家做了贡献!
这10年,中央对农村的政策越来越好了,新农合、新农保、村村通……一项项政策落户,村里环境美了,交通方便了,农民负担轻了。靠种地,我家里新添置了冰箱、电脑,还装上了暖气,新盖起了二层楼房,生活越来越舒坦了。
我挺喜爱种地这份“职业”,孩子们几次想接我们进城生活,但俺两口子都不想去。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说,鼓励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咱正赶上了好时候,多种地、种好地,还有好多新技术要琢磨。不紧紧跟上,咱这个职业农民不就该下岗啦!
(本报记者 赵永平整理)
【链接】
从2004年开始,连续9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国家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从2004年的2626亿元增加到了2011年突破1万亿元;初步建立起农业补贴制度的基本框架,形成了新时期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体系。
2006年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牧业税、屠宰税,每年减轻农民负担1300多亿元。
对农民实行粮食直补、综合直补,扩大良种补贴范围和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等补贴政策,农业“四补贴”从无到有,补贴范围和规模逐年加大,补贴方式不断完善。完全放开粮食市场的流通,同时国家实行最低收购价制度。
粮食产量不断迈上新台阶成为农业农村经济中最突出的亮点。2003年至2011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从8614亿斤提高到11424亿斤。2011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创纪录的852斤。
http://www.yanjinews.com/uploadfile/2012/0815/thumb_150_105_20120815063521184.jpg
扫描二维码关注
延吉新闻网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