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 每日头条 > 正文  
站内搜索

中国道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历程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历程孕育了正蓬勃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条通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2012-06-26  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


  发 展

  与时俱进的中国共产党,在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实现了领导集体的平稳过渡和顺利交接。胡锦涛同志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在中国即将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征程时,人们希望看到中共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风格和中国道路的走向。在讨论党的十六大报告稿时,胡锦涛同志清楚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中国共产党要走的道路,就是邓小平同志开辟的、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并发展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02年12月5日,胡锦涛同志和新的中央书记处全体成员来到了西柏坡。53年前中共中央就是从这里出发进北京,开始执掌全国政权的。在这里,胡锦涛同志引述了毛泽东同志的一段名言:“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果然,新的考验很快就到来了。2003年初,一场非典型性肺炎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肆虐成灾。这是一种新发现的传染病,传染性强,没有特别有效的预防治疗办法,加上中国人口多、流动性大,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准备不足,疫情很快蔓延到中国大部分省区市,广东、北京等地的疫情尤为严重。

  4月,在“非典”疫情最严峻的时刻,胡锦涛同志来到广东考察。一面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一面是“非典”疫情难以控制给人民群众生命带来严重威胁,而我们的很多措施还跟不上,一些方面还落后于经济的发展。

  我们要的是什么样的发展?怎样才能实现人民满意的发展?

  在听取广东省委、省政府汇报后,胡锦涛同志感慨地说:“新世纪新阶段,包括广东在内的东部地区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面临着新机遇、新挑战、新任务。我们要认清形势,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全面的发展观。”

  这是“发展观”一词第一次出现在党的最高领导人的讲话中。

  一个新的词汇,可能成为一个核心的概念,一个核心概念则可能导致一场理论创新。

  2003年7月28日,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在这次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对发展观的问题进行了阐述:“我们讲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里的发展绝不只是指经济增长,而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发展。我们要更好地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

  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一个新的发展观的雏形,就这样呈现在了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

  2003年,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将这一发展观正式命名为科学发展观。这次会议通过的决议,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确立为改革和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原则。从这时起,“以人为本”成为了中国道路上的又一个关键概念。

  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地回答了“靠谁发展、为谁发展”的问题,是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和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生动集中的体现。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抗击“非典”带来的启示,但“非典”毕竟是偶然因素,主要的还是我们国家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到了一个关口,遇到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如我国经济发展的规模很大、速度很快,但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人民生活得到普遍提高,但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趋势还没有根本扭转;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但社会管理和建设还跟不上,等等。这些问题和矛盾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不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难以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难以为继。科学发展观就是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来的一个总思路,总的答案。

  实践给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实践的思考和总结,又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新的视角和方法。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开启了中国道路上新一轮的理论和实践创新。

  由于我国的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社会建设一直是我们发展道路上的短板。在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社会建设首先获得重大突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将社会建设纳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成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进而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此后,和谐成为了中国道路上新的悦人的旋律。

  “和为贵”、“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它要求承认矛盾和差异,最大限度地协调各种矛盾,使社会保持发展活力同时稳定有序。科学发展观在处理当今社会复杂矛盾与问题时从这里找到了灵感和智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了部署,社会和谐升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对于我们将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胡锦涛同志用简短朴实的语言进行了描述:“要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一描述使得社会主义社会更加亲切,更加现实。

  对内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对外坚持和平发展,两个方面密切联系、有机统一。沿着这一思路,胡锦涛同志把和谐的理念带给了世界。他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向世界宣示:“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

  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其内容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它的一些关键词汇,比如:以人为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等等,正在日益成为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的决策以至中国道路未来走向的重大战略思想。

  200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用4句话40个字,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高度概括:“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这几句话,内涵深刻,简洁明了,但却来之不易,弥足珍贵。学习十六大以来党的重要文献可以看到,胡锦涛同志围绕科学发展观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从各个方面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它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中国的发展道路更加明确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世界上开始了关于中国道路的讨论。这看起来是巧合,其实有着内在的逻辑。实践上的辉煌成就,理念上的独特魅力,必然使中国的发展道路引起世界的关注。

  科学发展观,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党的十七大以后,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转化为全党的自觉行动。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党和国家各个领域的工作逐渐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部署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工作,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着力提高我们党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

  这一时期,来自国际国内经济政治以及自然界的严峻困难和挑战接连不断,特别是汶川特大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这些困难和挑战,既考验着我们党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也推动着科学发展观理论不断发展完善,加深了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一进程的显著成果,是提出和实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思想和举措。党中央提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把这一要求进一步具体化到“十二五”规划建议中。

  科学发展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已经成为全党的共识。

  持续的开拓、积累和创新,使中国共产党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清楚,从而为中国道路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科学发展观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理论成果,中国人民对自己追求的目标、遵循的原则、思想的方法,以及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更加明晰,更加充满信心。

  随着这条道路的不断开拓和发展,作为领路人的中国共产党,愈加感到道路问题的重要性,更加重视对自己走的这条道路的总结和概括。胡锦涛同志说:“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道路就是党的事业的命脉。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都经历了寻找正确道路的艰难过程。”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用“三个永远铭记”,让人们记住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开拓这条道路作出的贡献。同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完整的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胡锦涛同志系统阐述了改革开放“十个结合”的基本经验。这是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中形成的极为宝贵的财富。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胡锦涛同志对我们党的奋斗历程进行了回顾和总结,把我们党90年的成就概括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深刻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丰富内涵。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回顾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梳理党的重要文献,学习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中国道路十分清楚。这条道路,它的开端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它的指向是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它的实践基础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它的丰富内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的思想灵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从上海到井冈山,从井冈山到延安,从延安到西柏坡、到北京,从北京走向世界。不懈的探索和追寻,无数的鲜血和汗水,光荣与梦想,责任与担当,一路奋斗,一路畅想,中国共产党人肩扛使命,立足实践,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拓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

  这条道路在不同的时段有着不同的风景和不同的内涵。

  在这条道路上,人们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力量,看到了领路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志向和逻辑。

  沿着这条道路,中华民族已经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人民的生活已经达到了小康。再过9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将在中国建成。再过37年,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将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我们已经成功地走出了一条道路。90多年的历史告诉我们:这条道路来之不易,今后的路还很长,也不会平坦。但只要我们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


扫描二维码关注
延吉新闻网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 道路
上一篇:最高法:各级人民法院要始终保持坚定政治立场
下一篇:共产党人永不懈怠的崇高追求
延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延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延吉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延吉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频道月排行
·人民日报:严惩失信才能让诚信发光 [09-27]
·李克强出席联大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重要... [09-23]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长征精神引领和... [08-18]
·习近平主持政治局会议 六中全会10月召开 [09-28]
·习近平:中国队加油!中国加油! [08-26]
·国务院举行国庆招待会 习近平等出席 [10-01]
·习近平:朝着建设网络强国目标不懈努力 [10-10]
·迈向健康中国新征程 [08-19]
·国务院首次举行宪法宣誓仪式 [09-19]
·2016国庆黄金周热词盘点 [10-08]
图片新闻
国务院首次举行宪法宣誓仪式
国务院首次举行宪法宣誓仪式
习近平: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
习近平: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
习近平:努力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战略支援部队
习近平:努力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战略支援部队
奏响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乐章
奏响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乐章
外媒看延吉
·【新浪】延吉至大蒲柴河高速公路一期... [10-12]
·【吉林政府网】延吉市启动新农村建设... [09-22]
·【吉林政府网】延吉入选2016(第五届... [09-22]
·【人民日报】延边 图们江涌开放潮 [09-07]
·【吉林日报】“延吉·图洽会”规模大... [08-31]
·【吉林新闻联播】第十一届中国延吉·... [08-29]
·【新闻联播】第十一届中国延吉·图洽... [08-29]
·【凤凰视频】第十一届延吉“图洽会”... [08-29]
·【吉林日报·头版】第十一届“延吉·... [08-29]
·【经济日报】第十一届中国延吉图洽会... [08-29]
延吉简介 - 网站简介 - 联系方式 - 营销中心 - 免责条款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新闻归档 - 专用邮箱
Copyright (C) 2011-2016 www.yanji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共延吉市委宣传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吉ICP备12000887号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新出网证(吉)字156号
0433-8333404(外联) QQ:663914 E-mail:YJxww2012(a)163.com
技术支持:延边速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