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延吉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体育新闻 > 正文

北京冬奥会赛区建设展现“延庆速度”

2018-09-17  标签:延庆 冬奥会 赛区  来源:中国新闻网
  新时代担当作为典型风采
  北京冬奥会赛区建设展现“延庆速度”

  开栏的话

  迈上新时代的征程,伟大梦想召唤着我们每一名中国人去奋斗;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复兴前景激励着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努力前行。在新的发展坐标中,需要全体中国人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需要各级领导干部以宏伟蓝图凝聚人心,用苦干实干开创未来,在新的长征中答好时代之卷。

  从今天起,本报将推出“新时代担当作为典型风采”栏目,集中报道一批改革创新、干事创业的优秀干部先进事迹,以激发和鼓励全国人民“实干兴邦”,向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奋力前行。

  -------------------------------

  谢文征已经快把办公室当成家了。作为北京市延庆区副区长,2017年1月接手负责2022年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建设任务后,“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工地上”。“晚上回家才会给家里打个电话”成了他的工作常态。

  相比其他赛区,延庆赛区的建设任务重、时间紧。尤其是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和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的规划建设,既没有国内经验可参考,也不能直接复制国外经验。

  同时,冬奥首场测试赛将在2020年2月举行,要求赛区绝大部分工程在2019年年底前竣工。面对压力,谢文征带着团队理思路、想对策,编制工作手册。

  赛区建设之初就出现难题。2017年2月,冬奥组委要求必须在1个月内完成高山滑雪赛道清表,否则就无法满足国际雪联专家考察的需要,进而影响后续设计和立项工作。然而,国家对树木伐移有严格规定,应先立项、后伐树,而滑雪赛道的办理手续还缺乏明确管理规定。“要想突破,必须创新”,谢文征一边集结队伍随时准备入场,另一边带领团队反复研究政策,到有关部门沟通,最后提出按“控制性工程”申报,赛道用地性质单独管理。他的方案得到了各方认可,并获得快速审批。赛道清表工作最终提前两天完成。

  首战告捷,在没水、没电、没通讯,又没有任何基础设施的深山区修一条进场道路成了新的挑战。时间紧迫,谢文征带着村民向导队、设计师、工程建设人员深入现场,查看地形,每天要花六七个小时,在山里步行七八公里,晚上回去还要开会。最终,团队用4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一条长4.94公里、落差近700米的进场路,再次获得国际奥委会和国际雪联专家的高度评价,称之为“延庆速度”。

  在负责冬奥赛区建设的过程中,谢文征一直把“绿色办奥”的理念放在首位。施工伊始,他们就邀请了北京林业大学专家团队对延庆赛区进行生态本底的调查,采取“工程避让、工程减缓、工程补偿”等多种手段保护赛区植物和野生动物。此外,还制定了树木保护移植方案,建设了植物迁地保护基地,建立了“一树一档”管理系统,对移植后的树木进行持续观测,目前树木移植成活率达到90%以上,高于预期。正在筹划中的冬奥森林公园,还会对移植的树木进行保护和展示,为冬奥会留下一笔宝贵的赛后遗产。

  承建赛区高速公路建设的项目经理谢佳彬告诉记者,谢文征的生态保护意识是发自内心的,“延庆区植被覆盖率高,树木长成不容易,他再三叮嘱工程一定要避让名贵树种和珍稀树种。”8月底,高速路有一段输电线路临时拆改,有60多棵行道树不符合高度要求。为了尽量不伐树,谢文征赶到现场,观察后提出了把树“去冠”(修剪树枝)的办法,既不影响项目建设,又节省了审批的时间。

  相比工程建设,征地拆迁更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延庆赛区仅征拆就涉及7个乡镇、93个村、4015户,情况复杂。在延崇高速路拆迁过程中,上板泉村村民夏树林经营的农家院成了“钉子户”。谢文征两次找他,与他聊家常、讲政策,被感动的夏树林表示同意施工单位进场,按原定拆迁政策拆除房屋。

  此外,谢文征还争取借助冬奥会发展村集体经济,帮助村民走出一条新的乡村振兴模式。延庆赛区边上的西大庄科村,只有52户、111人。过去,该村村民的收入以传统的农业种植和经营农家院为主。赛区建设开始后,谢文征带领镇村干部走村入户,了解村民需求,聘请责任规划师驻村作规划,提出了“景观风貌融合、文化延续传承、肌理保留提升、产业持续发展”的改造理念,村民不仅不外迁,居住环境还得到改善,将来依靠冬奥小镇经营,让村庄转型发展、农民增收致富有了方向和盼头。

  谢文征说,他在延庆工作了将近7年,他给自己到延庆后出生的女儿取小名“为为”,意思是“为人民服务”,而“为”字加上女字旁刚好就是延庆古地名“妫”。但他有些愧疚的是,自己照顾孩子的时间太少。

  在赛区内倒计时显示屏的见证下,延庆冬奥筹办进程过半,还在不断高效推进。谢文征有信心带领团队,为赛会筹办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交出两份优异答卷。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魏其濛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编 付亚男】
微信 扫一扫 关注《延吉新闻网》公众号
延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延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延吉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延吉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更多民声延吉民声热线

  • 咨询求助
  • 建言献策
  • 投诉举报
  • 赞赏表扬

公益广告·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