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信”已经威胁到新经济的健康发展,也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当然,在打击“炒信”过程中既要“严字当头”,又不能因噎废食,限制市场活力。
日前,国家发改委会同人民银行、商务部、质检总局等部门签订《关于对电子商务及分享经济领域“炒信”行为相关失信主体实施联合惩戒的行动计划》,拟将炒作信用的企业列入黑名单。阿里巴巴、京东、顺丰速运等8家企业签订《反“炒信”信息共享协议》,承诺对“炒信”者采取屏蔽或删除账户等惩戒措施。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一些星级很高的网店选购商品,以为买的是广受好评的爆款,收到的却是以次充好的差货。这些名不副实的网店,可能就存在“炒信”问题。媒体调查发现,从网店刷单到快递发空包裹,一条靠“炒信”忽悠消费者的灰色产业链已形成。“双11”前夕,有关方面严打“炒信”可谓正当时。
“炒信”严重扭曲了电商的信用评价机制,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合法权益,也损害了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可以说,“炒信”是电子商务领域的一大毒瘤,也是电子商务领域典型的失信行为。随着“全民网购”渐成趋势,“炒信”已经威胁到新经济的健康发展,也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事实上,有些主流网购平台已经意识到了“炒信”的潜在危害,并采取必要的惩戒行动。以阿里巴巴集团为例,淘宝网络安全部门仅2013年就查获了120万家涉嫌虚假交易的卖家,交易额超过100亿元;去年4月,又通过旗下拥有上百家物流快递的菜鸟网络,强制下线了涉嫌“炒信”的快递公司“城市100”等。
不过,面对违规门槛低、花样不断翻新的“炒信”行为,全靠个别企业单兵作战显然不行。正因为如此,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此次牵头,联合几大主流电商平台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施联合惩戒,有助于让败坏行业秩序的“炒信”者沦为“过街老鼠”。这种釜底抽薪之策,也有助于挤掉电商行业的数字泡沫。
目前看,对“炒信”的治理以行政手段、企业自发手段为主,法律手段相对不足。在国外,亚马逊、Yelp等网站都曾将专门提供刷评论服务的网站告上法庭,这种依法维护消费者利益、维护行业秩序、净化市场环境的做法,值得借鉴。我们期待有关部门和几大电商巨头,在已发打击“炒信”的问题上有更多的作为。
一年一度的“双11”大战即将启幕,随着消费者在网购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越来越多,人们最终会越来越青睐那些以诚信为本的平台。这意味着,如果电商平台不能尽早与涉嫌“炒信”的市场主体切割,最终将失去消费者信赖,失去未来。为长远计,严格落实“炒信黑名单”制度和联合惩戒机制,才是电商的正道。
当然,在打击“炒信”过程中既要“严字当头”,又不能因噎废食,限制市场活力。尤其在落实“炒信黑名单”制度时,要有畅通的异议投诉机制,对于那些被误伤的市场主体要尽快恢复信誉。多措并举,拿捏好分寸,才能创造健康的行业生态,让诚信成为电商行业最主流的核心价值,进而促进电商行业有序发展。(汤嘉琛)
http://www.yanjinews.com/uploadfile/2016/1026/thumb_150_105_20161026024436128.jpg
扫描二维码关注
延吉新闻网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