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一篇题为《江苏女教师监考中去世,中学生平静做题——冷血无知的考试机器何以造就?》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流传。文章讲述了江苏泰州某中学一名老师在监考时猝死,作者用极为煽情的话写道,“令人惊讶的是,已经读初中的同学,竟然能在目睹吴老师最后挣扎呻吟中平静地做完题。”该文阅读量达10万+,许多人留言抨击有关学生与教育制度。
钱江晚报发表李晓鹏的观点:据《扬子晚报》报道,当天上午11点20分,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之后,这个班的孩子并没有像文中所说那样“看到老师没有反应,孩子们一个个主动交卷出教室了”,而是坐在课桌上,“没有收试卷,我们不敢乱动。”直到几个按捺不住的男生上前推了推吴老师,才发现吴老师昏倒了。学生哗然,“有的去报告校长,有的去喊隔壁老师。”显然,这些孩子并非文中所说“冷血”。除了这些细节,这篇微信文章中最站不住脚的一点在于,吴老师当时是坐在教室最后一排,学生们都是背对着吴老师考试,只是考试结束铃声响起之后,学生们没有等到老师来收卷子,转过身来才看到吴老师“就像睡着了”。文中“目睹”老师的“最后挣扎呻吟”又何从谈起呢?这么一篇明显有逻辑漏洞的文章,只要在网上稍作搜索,即可发现其中的不妥之处。然而人们在阅读和转发的时候,更多的人并没有选择理性思考,而是顺着作者的思路,随之起舞,如同被操控的木偶。原因很简单,无非就是这篇文章是为这些受众量身定制的。他们对目前的应试教育感到焦虑,对孩子的技能培养忧心忡忡,文章恰好迎合了这些受众对教育制度的态度,加上情节耸动,自然不胫而走。观点必须建立在充分的事实基础之上,依靠半真半假的传闻,撰写出这类文章,作者只不过是在用别人的血,染红自己的馒头。受众不过是在用别人的鸡汤,浇灌自己心中的块垒。不过,面对悲剧,还是应当冷静理智一点,不要急于吃下别人递过来的人血馒头。
小蒋随想:快阅读时代,很多人已没有看传统媒体新闻与深入报道的耐心与工夫,只有整天抱着手机刷微博与微信朋友圈的时间。不少人总嚷嚷要获得各种事件的真相,却没有想过自己需要的是真相、还是自己想象中的真相。很多人还分不清网络监督与网络暴力的区别,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喷死”看不顺眼的人与事再说。当一些事件发生剧情逆转,那些曾用语言暴力伤害了当事人的“键盘侠”又秉承“我伤害了你却一笑而过”,拍屁股去寻找下一个“攻击目标”。不求甚解与急功近利,似乎也在影响传统媒体。去年,许多纸媒的深度报道部被撤销曾引发关注。有人说这是纸媒的不得已弃守,也有人说这只是“资源整合”。不管怎么样,纸媒在新媒体的“围攻”下步履维艰,是不争的事实。而许多新媒体其实少有“自采与原创”的新闻,多数还是“复制+粘贴”传统媒体的报道。这种竞争的不公平性显而易见,像今日头条这种只会“抄”的所谓媒体平台更曾引发版权争议。当受众不愿购买传统媒体的报刊,懒得进行深阅读与深思考;新媒体又存在“野蛮生长”与规范不足,低俗恶性炒作频发;自律性不足的自媒体涌现,某些微信公号的营销唯利是图、毫无底线,更令情况错综复杂……在这样的生态下,理性、客观会不会成为一种奢侈?
高知孕妇死于医院,权力互撕越界添乱
背景:1月11日,因妊娠在北医三院住院的中科院女博士杨某在医院死亡。因为三份官方声明的出现,此事迅速在网上发酵。先是死者单位中科院理化所发函,请求医院给出真实、完整的调查结论;紧接着,北医三院回应事件经过,指出死者家属打砸物品,追打医务人员;16日,中国医师协会发布声明力挺院方,质疑中科院理化所发声明的程序合理性。而死者丈夫则发文否认网帖“指控”的聚众闹事和巨额索赔。
京华时报发表兵临的观点:私权纠纷,酿成公家撕扯,这样的公共事件演化路径我们并不陌生。护犊之心人皆有之,单位出具公函亦反映出一种普遍的大众心理:公家说话自然要比势单力薄的个人管用。而医师协会声明中传递出的鲜明立场,也不免让公众担心,对患者死因的医学判断能否做到客观中立。无论如何,两家单位所做的功课,看似在积极推动事件公正处理,实则带有一定情绪,缺乏对事实的应有尊重。是否医疗事故未有定论,是否医闹亦未有定论,双方应拿出寻求真相的足够耐心和理性,而不是预设立场,迫不及待地为“自家人”抗辩。
新京报发表观点:实质上,国务院2002年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已明确了几种解决医疗纠纷的方式,如行政处理、医患协商和司法诉讼。拿此事而言,对于院方有无过失,争议双方完全可以请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或相关主管部门介入调查;而对于当事家属有无闹事行为,院方无妨报警维权,若其属实,会受到“医闹入刑”等法规规制。化解医疗纠纷,法治是正途,“公文助战”只能是歧路。而这起多家或顶级或权威的机构参与的事件,则是个标志性案例,揭示出“背景”“势力”等因素对医疗纠纷法治化解决的扭曲,而要规避这种扭曲,还需重申起码的原则:让法律的回到法律,别让公文压倒真相。
小蒋随想:这事如果搁在“国家包办一切”的年代,可能很正常。毕竟,那时候单位人结婚、离婚、甚至去住旅店,都要由单位给开介绍信。但现在时过境迁,公权力与私权利的界限愈发明晰,社会人的各项权益由法律来维护,公权力要依法行政、法无授权不可为。中科院理化所向医院发函,首先涉嫌类权力越界,这种“正式通牒”既透着一股自以为是的架势,又蕴含“关公战秦琼”的错位。本质上,中国医师协会不是权力部门,只是具有法人性质的群众社团。但由于其是卫生部直属的国家一级行业组织,又具有类公姓色彩。面对中科院理化所“发难”,中国医师协会随即出来“应战”,这二位的角力将一桩私权纠纷搞成“公案”。此事件中,医患双方都“信权不信法”,拉“靠山”出来为自己撑腰,唯恐自己输了气势。然而,双方都遭到厌恶仗势欺人、警惕权力越界的公众的鄙夷和反感。孕妇去世、胎死腹中是一起人间悲剧,现在的情形却有将悲剧变为闹剧的趋势。院方是否存在过失,患者家属有没有找医闹,厘清这些才是正题。通过法治维权达成诉求,才能将问题带回正轨。
http://www.yanjinews.com/uploadfile/2016/0119/thumb_150_105_20160119023351952.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