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报》刊发署名文章指出,有的领导干部不仅在位时安插“亲信”,为日后发挥“余权”创造条件,而且退下多年后,对原单位的重大问题还是不愿撒手。稍不遂愿,就感叹“人走茶凉”,指责他人“势利眼”。这种现象不仅让新领导左右为难,而且导致正常工作难以开展。
其实,“人走茶凉”不仅是一种自然规律,也是一种社会规律和人情规律,本应是常情、常态。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曾有一个妙喻,大意是,友谊好比一壶开水,一旦离开炉子就逐渐凉下来了。朋友之间尚且如此,何况是一般的工作关系?在位时,上下级之间请示汇报、相互沟通,自然交往频繁,那是缘分;离岗后,相见日稀,再也没有那么多要事请示汇报、商量解决,“茶”的降温便成为一种必然。
平日里,党员与党员、干部与干部之间,倡导的是正常、纯洁、健康的交往,反对的是庸俗的人际交往观念。从这个角度来说,“茶”凉不凉又有什么关系呢?“茶”凉不凉,跟人走不走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可如今,有些人就是这么现实,之所以对“人走茶凉”深恶痛绝,主要是将“人走茶凉”与“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间画上等号。
话说回来,假如一个领导干部从“权贵”的位子上退了下来,依旧不撒手,执意要“人走茶热”,仍然摆着昔日的老资格,“拉大旗作虎皮”,甚至还利用自己工作时的关系网为个人、亲戚、朋友谋取私利。一旦其非分之举和无理要求被拒绝,便恼羞成怒。动辄指责其他人“不讲感情”、“忘恩负义”,感慨“人走茶凉”。如此看来,这种烫手的“茶”,还是凉得快点好。长此以往,即使他从台上下来了,最终也会因为手伸得太长给自己惹下麻烦。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落马官员中,退休后仍恋“余权”、不撒手的案例不在少数,从省部级到局处级各个级别都有。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斯鑫良退休后,成为杭州政商圈里的“活动家”;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阳宝华退休后,依然在当地“政商圈”发挥“余热”,接受相关企业给予的好处;广东省东莞市委政法委原副书记高少鹏,退休后仍利用在当地政法界的影响力,为废品收购商“抢地盘”……
常言道:“公道自在人心。”老百姓心中有一杆秤。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等革命先烈,为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他们虽然离开多年,但他们的名字永驻百姓心中;焦裕禄、牛玉儒、谷文昌等新时代党员干部的楷模,将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终生的事业,人民群众永远不会忘记他们……优秀的党员干部之所以赢得群众拥护和爱戴,靠的并不是“在位”的小恩小惠和积累的威势。只有正直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才会在群众心中具备永恒的生命力。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领导干部要想真正在群众心目中留下一点“影”、留下一点“声”、留下一点印象,就要精心谋事、潜心干事,努力为老百姓多作贡献。各级领导干部都应深深懂得,功成之前,有无数前辈奠定了坚实之基;名就之际,不可抹杀诸多前任增续的砖瓦。“长江后浪推前浪”,但换来永不停歇的“江水东流去”,这才是最令人欣慰之事。(朱波)
http://www.yanjinews.com/uploadfile/2015/0922/thumb_150_105_20150922014708456.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