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不仅仅是一连串事件和人物的记录,更是一整套历史观念和价值内涵。习近平主席强调,要“坚持正确历史观”,“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正是要提醒世人,以什么样的角度、什么样的眼界去考察历史,决定着我们能从史实中构建出怎样的“意义世界”。
循此回望历史,才能听到历史的声音,接收人类文明来之不易的“和平密码”。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燃遍四大洲20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8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20亿人被卷入战火。在这场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自由与专制的人类命运大决战中,中国军民以血肉之躯投入敌人火海,将日本“三月亡华”的狂言彻底击碎。从法国的诺曼底海滩到太平洋上的中途岛,从苏联的库尔斯克到美国的珍珠港,从埃及的阿拉曼到中国的台儿庄,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刻,世界人民能如此紧密地团结在反法西斯的大旗下。认不清这样的史实、看不到这样的联合,就无法确立我们处身世界的坐标、辨明我们前行的方向。
循此回望历史,才能擎起历史的火炬,传承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基因”。“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从杨靖宇、赵一曼、左权、彭雪枫,到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从平型关、娘子关,到台儿庄、雪峰山;从东北抗联“八女投江”、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到四行仓库“八百壮士”、缅北中国远征军……不分党派、无论信仰,在英勇壮烈的东方主战场,抗战中的英雄已经写入了民族的英雄谱、标注出精神的天际线。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确立了历史转折点。学者罗家伦在《告绥远将士书》中说,“只有我们血染过的山河,更值得我们和后世讴歌和爱护”。筑不牢信仰的高地、守不住精神的净土,就无法夯实时代的信仰基石、塑造我们自己的核心价值。
正如李大钊在《史观》中所说,“故历史观者,实为人生的准据,欲得一正确的人生观,必先得一正确的历史观”。今天,我们为什么要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保存最珍贵的民族记忆?就是要“牢记由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牢记中国人民为维护民族独立和自由、捍卫祖国主权和尊严建立的伟大功勋,牢记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伟大贡献”,让历史如镜、丰碑不朽、精神永恒。
(八)经历了那一场血与火的洗礼,坚持捍卫和平、维护正义,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成为中国人民薪火相传的价值基因。这种从历史中收获的智慧和力量,让今天的中国能提交出一份守望和平正义、思考人类未来的“中国方略”。
“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政治理念、“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满”的经济愿景、“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文明气象,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的一系列鲜明主张,反映出平等互信、合作共赢、包容互鉴的文明观。
一个历经苦难、浴火重生的国家,以新的理念、新的价值、新的构想,为我们这个联系更加紧密的世界描绘出命运共同体的愿景。“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的理念,转化为“一带一路”的战略实践;“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的胸怀,成为促进亚投行成立的重要推动力;“更好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的承诺,在抗击埃博拉、派出联合国维和部队等国际行动中得到充分体现。
“近年来,中国更是从起初的‘默默耕耘者’转变成联合国所宣布的全球和社会发展目标的最彻底捍卫者之一”,俄罗斯媒体如此评价。中国履行自己的国家责任,助推和平发展的历史潮流。这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光荣使命,也是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必要前提。
历史学家认为,人类具有共同性,我们需要发展一种世界范围的历史。70年前,面对人类有史以来最黑暗的邪恶势力,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能够超越差异,凝聚成捍卫和平的巨大力量;今天,面对恐怖主义、环境问题、地区冲突等全球治理难题,世界各国更应在携手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和永续发展,打造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
(九)1947年,制造出核弹的科学家们设立了一面“末日时钟”,警告世界潜在的文明毁灭危险:午夜12时象征核战爆发。面对日益复杂的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指针在今年初再次被拨快两分钟。现在是夜晚11点57分。
这面反复被拨快拨慢的虚拟之钟警示人们:郑重记取历史、坚定守望历史,正是为了完成缔造和平这一“绵延的创造”。
来自何处?所在何地?去往何方?人类面临的超越性追问,每个时代都会做出自己的回答。无论种族、无关信仰,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声音,都不会随时间消散,而是在历史深处永恒激荡。
这正是“和平”向人类的许诺。在历史的天空下,为人类寻找更美好的未来,我们应始终铭记——
“70多亿人共同生活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应该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共同发展。”
《 人民日报 》( 2015年09月02日 01 版)
http://www.yanjinews.com/uploadfile/2015/0902/thumb_150_105_20150902083947155.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