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所有数据截至2014年6月
制图:宋 嵩
当门户网站已经成为“传统媒体”,移动终端将浏览、社交、购物、理财等诸多功能集于“一掌”之时,移动互联时代的舆论生态,也早已打破了传统定义,以“跨界”和“混搭”的姿态再度洗牌,影响并重构着舆论场域乃至传播生态的格局。
更分散、更自我、更多元,同时也更聚合、更交互、更精准。观照移动互联时代的舆论生态,就在这样看似矛盾的判断中,迎来更深刻的改变。从本期起,新媒体版推出“移动潮中的舆论生态”系列报道,从结构、形态、需求以及规则等多个维度去梳理移动互联时代的舆论生态,在探索中揭示规律、激发思索、凝聚共识。
——编 者
截至2014年6月底,手机网民规模首超传统PC网民,成为去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大事件。
与此同时,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间也在增加。每天上网4个小时以上的重度手机网民比例高达36.4%,相比2013年增加了16.4个百分点。
随之而变的还有网民结构。由于地理条件受限等原因,光纤入户在西部地区和部分农村地区还无法完全实现,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这些地区的人们进入网络世界提供了更便捷的可能,“这不仅事关‘数字鸿沟’,更事关政治平等、经济平等、文化平等、社会平等,我们没有权力把任何人关在信息社会的大门之外。”国家网信办副主任彭波说。
从PC端到移动端,不仅是网民获取信息的渠道、接触的内容发生了改变,由此引发的舆论生态结构之变同样引人思考。
从“广场喇叭”到“圈子传播”
微信舆论不会像微博那样出现“井喷”式的强烈外向型传播,它更趋向于“窃窃私语”式的暗流涌动
2014年10月22日,新浪网总编辑陈彤宣布离职,并于随后加盟小米公司。很多人将这一事件看作是门户网站时代的结束,而由陈彤一手缔造的新浪微博,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后渐入寒冬。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整体微博用户规模同比减少9%。
作为过去几年中国最大的舆论聚集平台,虽然新浪微博的移动端用户数、发帖数逐年递增,但归根结底,它仍是一个传统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混合体。而作为微博强大竞争对手的微信,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移动互联网产品。
2012年8月,微信公众平台上线,微信舆论场开始形成并极速扩张体量。资料显示,目前微信平台的公众号数量已达700万个,相较于全国报纸的1000家、杂志的2000家,这已经是个天文数字。
相比“广场喇叭”式的微博舆论场,微信舆论场更像是由一个个“独门小院”构成,而这些“小院”之间又有众多“小路”相联通,形成一种“圈子传播”。有学者认为,微博舆论实质上是“大V”等意见领袖推动的“精英传播”,普通网民很难实现舆论参与的广泛民主,而微信基于“朋友圈”的传播方式可以将“大V”拒之门外,普通网民在“圈子”内的发言、评论、点赞更能体现独立思考与自由表达。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认为,微信舆论场的传播方式实现了“去中心化”,“这种舆论结构是靠朋友之间的信任关系建立的,传播速度虽不如微博迅猛,但传播效率非常高。”
而在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任分析师刘鹏飞看来,微信的出现使得舆论发生了由“显”到“潜”的变化,“微信舆论不会像微博那样出现‘井喷’式的强烈外向型传播,它更趋向于‘窃窃私语’式的暗流涌动。”刘鹏飞说。
微信的广泛应用使得其在整个网络舆论场中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相较于初期以社交、生活类信息为主的内容,如今的微信开始越来越多接触公共事件,并逐渐成为“舆论起点”。
去年6月,豫皖交界一处麦茬地发生火灾,安徽网民李某发朋友圈称“河南消防人员只对本辖区内的火进行了扑救,对安徽辖区未施救。”李某朋友@杨自由在看到这一信息后将其转发至微博,该信息迅速发酵,并引发了豫皖两地媒体的“口水战”,而事件真相至今未有定论。
有专家指出,微信作为“舆论起点”,其信息的客观性、可信度都难以得到保证,“不同人群的隐性舆论圈子大量出现,但同质化程度高,相互核实印证少,加上部分人的责任意识不强,不实信息就可能会在私密平台向公共平台的信息传递中产生。”刘鹏飞说。
为移动舆论场注入正能量
有传统媒体背景的公众号将传播功能与网民兴趣结合,实现了媒体与民众在移动互联网上的共鸣;而政务微信则主打“服务牌”,成为联接政府与民众的高效平台
顺应从“广场喇叭”到“圈子传播”的网络舆论生态之变,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媒体“国家队”开始发力,积极为移动舆论场注入正能量。
人民日报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本着“参与、沟通、记录时代”的理念,在移动舆论场中频频赢得好评。《看“习大大”如何译成英文》《习大大谈时间管理:年轻人不要老熬夜,做到12点就去睡觉》等一系列朋友圈“刷屏文”,均出自人民日报新媒体团队之手。这些文章“直戳”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兴趣点,由一味说理变成兼具说理性与趣味性,不但为移动舆论场带来清新之风,也使“国家队”新媒体在移动网络上站稳脚跟。
与此同时,以“侠客岛”“学习小组”为代表的时政类微信公众号,也在移动舆论场中逐渐占据一席之地。这些微信公众号敢于发声,文风清新活泼又不乏思辨,善于从受众意想不到的角度解构问题,在一些重大事件中,他们的文章往往能够起到匡正舆论视听,传递主流民意的作用。
“侠客岛”由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几位年轻记者主持,上线11个月以来,“粉丝”量已接近30万,文章平均阅读量在7万至8万,用户“打开率”非常高。
姜奇平指出,诸如“侠客岛”一类的有传统媒体背景的公众号,从话题上做到了“大小结合”,将传播功能与网民兴趣进行了巧妙结合,实现了媒体与民众在移动互联网上的高度共鸣。
而作为政府部门在移动舆论场上的“发言人”和“收音器”,政务微信也在2014年迎来了快速发展。据了解,去年全国共开办近6万个政务微信公众号,它们多数主打“服务牌”,将办事大厅搬上手机屏幕,人们动动手指,即可办理查询、预约、投诉等业务。去年11月,人民日报客户端政务发布厅上线,这不仅是一个最具公信力的移动政务发布平台,更是一座党政机关与老百姓开展“指尖对话”的互动桥梁。
在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任分析师陈宁看来,政务类新媒体的这些尝试从客观上起到了“釜底抽薪”的作用,把许多基层矛盾化解在源头,真正做到了“线上沟通、线上解决”。
完善移动互联“乡规民约”
相比微博舆论场,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舆论场缺少自净化和对冲机制,其自我纠错和自我澄清能力不足
以微博为代表的“广场式”舆论场曾经历过自己的“黄金时代”,也因谣言泛滥、用户结构趋于单一等原因进入了消沉期。互联网时代的每一个“新生儿”,都需要善加培育,因势利导。
对于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舆论场,需要针对其传播特性“对症下药”。
“因为是基于熟人社交的舆论场,封闭性较强,微信上的内容同质化倾向严重,有时候微博上的谣言早已被澄清,而微信上仍在疯传。”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认为,相比微博舆论场,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舆论场缺少自净化和对冲机制。
姜奇平也认为:“微信舆论场的自我纠错和自我澄清能力不足。”
“中国人需要适应手机上的集体生活,网民要适应移动舆论场的‘公序良俗’。”祝华新说,一方面,移动网民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一方面,移动平台也需要定规立制,进一步完善移动互联的“乡规民约”。
刘鹏飞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目前来看,微信舆论场并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新秩序,管理者应出台更为细化的管理规则,微信可以借鉴新浪微博的社区公约。”
与微信朋友圈舆论场相比,微信群舆论场更加封闭与私密。刘鹏飞认为,微信群的动员能力相当强,群内成员往往具有高度的目标一致性。微信5.0版本后放开了群人数限制,目前可以轻松升级为百人群。而这一点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很容易造成不良后果。这一点,需要高度警惕。
对于网络舆情的研究者来说,微信舆论场的高度封闭性,使其难以像在微博平台上那样方便地抓取数据、分析案例,“我们对于微信舆论场的研究很多还是基于经验层面的”,祝华新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一旦议程设置被恶意操纵,可能引发整个微信舆论场的失衡无序。
移动互联时代,对舆情的应对要更加注重即时性。如何做?彭波提出的“三个同步”指明了方向:“信息披露与事件发生尽量同步,情绪疏导与时间进展尽量同步,媒体解读与舆情研判尽量同步。”
《 人民日报 》( 2015年01月22日 14 版)
【本网责编 付亚男】
http://www.yanjinews.com/uploadfile/2015/0122/thumb_150_105_20150122104034727.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