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钱”拼出怪诞生态圈,后遗症初现端倪
打车软件“抢客补贴”力度越来越大,让很多乘客和司机从中获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问题。路边乘客在寒风中招手,越来越多的空车呼啸而过。打车软件让一些司机更便捷地“挑活儿”,补贴热的后遗症已现端倪。
问题一:用户爆满打车软件频“瘫痪”
提到早上使用嘀嘀的打车经历,在国贸上班的李女士还是一肚子气。早上9时出租车抵达公司后,李女士在嘀嘀打车的微信支付页面上输入要支付的27元车费,点击确认后手机屏幕却怎么也没反应。反复刷新后,页面迟缓地显示为“网络参数繁忙”。无奈她只好付现金,和司机两人都没享受到补贴。嘀嘀虽然表示已经紧急修复了这一问题,但是18日傍晚交通晚高峰时段,不少用户再次反映包括嘀嘀、快的在内,打车软件再次出现网络瘫痪。
问题二:的哥“挑活儿”拒载,路边打车难上加难
“您走不?”“已经有活儿了。”小童前两天询问一辆停在路边的出租车时,司机扬起手机这样回答。“高峰期时有些特别难打车的地方,除了补贴,恐怕乘客还得加价。”一位邹姓司机坦言,前一阵子嘀嘀降成5元补贴时,他身边不少朋友就更愿意接快的打车的单。“现在大家都能在手机上看到距离叫车人附近有多少车,逢早晚高峰车又少时,有些车乘客加价才有反应。”。
问题三:终端设备分散司机注意力,影响驾驶安全
2月19日,在中关村工作的北京市民刘染用手机软件叫了次出租车,但这次乘车经历却让她“胆战心惊”:“车上有两个智能手机,司机边开车边低头看看手机,有时还操作一下。如果发生交通事故怎么办?”媒体报道,北京已有多起事故是因为出租车司机在行驶中操作智能手机所致。车内摆放或悬挂大量移动设备不安全。“可能挡住司机视线,也可能脱落引发伤害。”
问题四:部分司机“一车二用”套取两次补贴
“先用一个打车软件叫车,上车后用另一个软件再叫一次活,都是我接单,这样就能补贴两次了。”一位王姓出租车司机熟稔地说,这在春节前尤其盛行。不过,嘀嘀打车近日表示,将对此类作弊行为采取“封号”惩罚。尽管并未公布数字,嘀嘀打车市场部相关负责人坦言,“目前经我们发现进行返单的比率挺高。”
打车软件市场亟须规范,喧嚣过后别剩一地鸡毛
两家打车软件企业的“战争”还要打多久我们不得而知。然而,无论这场市场战还会升级到何种程度,扰乱市场秩序的风险和马路安全、信息安全的隐患已经显现出来。有专家认为,打车软件竞争在给司机和乘客带来实惠的同时,也引发了一定的市场“躁动”。运管部门表示,运管部门目前只能通过提醒和教育的方式敦促司机规范操作。
北京市交通委:将整改叫车软件 严格执行“一车一终端”
对于出租车内安装多个“手机叫车终端”,可能导致驾驶员抢单产生安全隐患的问题,北京市交通委昨日表示,交通委运输局、交通执法总队近日加强了出租车驾驶员使用“手机叫车终端”的监管,每车每人只允许装一个手机叫车终端。驾驶员抢答手机电召业务时,须在保证行驶安全的前提下进行。但是这一规定执行起来难度很大,被指监管困难。
规范打车软件,不能一律叫停“踩刹车”
公众的担心主要在于,新生的打车软件“挨打”还不够,甚至再次被封杀。打车软件崛起,是“互联网思维”的产物,也是民营经济活力的代表,更是经济转型的先驱。有专家称打车软件破坏市场公平,呼吁政府强势介入,这说法并不得要领。可以说,面对高层持续关注的老百姓打车难问题,只靠官方调价听证——这一上面的“政策”并不能完全解决,应运而生的民间打车软件——这一下面的“对策”,也是一种智慧的体现。
“大餐”终结后,打车软件何去何从?
腾讯科技昨日发文称,在高补贴下,很多用户都是奔着补贴打车,优惠一撤,市民该坐公交做公交,该挤地铁挤地铁。在这种状况下,打车软件能“沉淀”用户吗?王冠雄认为,打车软件正在和用户习惯“赛跑”,首先,从乘客角度上来说,他是“一对多”,打车信息瞬间传播到多个司机手里,这加大了成功打车几率;另一方面乘客“不带现金打车”、“预约打车”也成为现实,这大大方便了市民,能不能“沉淀”用户主要看乘客消费习惯是否能改变。
结语:打车软件的确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叫停不对,放任不妥。它体现着市场的力量,但也必须正视其隐藏的道德风险。而这些,给公共管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本网责编 付亚男】
http://www.yanjinews.com/uploadfile/2014/0327/thumb_150_105_20140327094148667.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