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基层,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从即日起,本网记者将深入基层一线,深入群众生产、生活,深入田间地头、厂矿社区,用心灵倾听百姓心声、用双脚展开田野调查、用镜头捕捉时代变迁……
“一刀剖开生死门,双手捧出幸福光”因为每天要面对产妇家人期待的眼神,用双手迎接无数的新生命,所以产科医生这一职业被带上神圣与幸福的光环。从业20年,亲手迎接过几千个小生命,有着一双“魔术手”之称的延边妇幼保健院产科副主任朱奎就是光环照耀下的“男接生婆”。2月18日至2月20日,记者与朱奎通过三天四次近距离接触后,带你共同感受产科医生这一职业的苦与乐。
☆认真•敬业☆
目击新生命的降临
2月20日14时,推开延边妇幼医院2楼手术室更衣室的大门,换上消毒服、防护帽、消毒口罩、专用拖鞋后,再经过2个缓冲间,记者走进该院产科副主任医师朱奎的工作环境。
查看孕产妇情况 于佩瑶 摄
为孕妇检查身体状况 于佩瑶 摄
监测孕妇的体重 于佩瑶 摄
朱奎正在仔细查看患者的化验单,了解患者身体的各项指标。看到记者的到来,他点头示意后,便走到洗手台前按照步骤进行术前的洗手消毒。由于无菌要求,手术前的洗手与普通洗手并不相同,严格的流程缺一不可,洗过两次手后,朱奎这才用脚轻踏打开手术室的电动门,走进手术室。他在助手的帮助下穿上手术服,带上无菌手套。当患者进入麻醉状态后,朱奎的工作正式开始。
无影灯下,手术室内气氛紧张而凝重,所有医务人员都在紧张有序而忙碌地工作着。朱奎是主刀大夫站在中间,犹如一个指挥官,伸出右手接过护士递来的手术刀。手术中的朱奎,眼神专注而镇定,切口、取婴、缝合……动作一气呵成,手术缝合技术娴熟、麻利。从产妇走进手术室开始麻醉到手术结束,再到产妇和孩子被推出手术室,时间都控制在1个小时左右。
手术进行中 于佩瑶 摄
手术进行中 韩丹 摄
当走出手术室,朱奎的手术隔离服与帽子已经被汗水浸透。朱奎向记者介绍,这就是他的工作环境。手术室为了给产妇和婴儿提供舒适温暖的生产环境,手术室的温度和湿度都有严格的控制。温度要恒定在25摄氏度左右。手术前大夫要着一套手术服隔离服、手术服,由于室温和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出汗是常事。虽然经历了几千床的手术,但是每次手术前,他都要认真进行准备。朱奎说,充分的术前准备是对患者生命的尊重。每次手术我的心态都很紧张,因为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事,所以要在心里把手术动作重复一次又一次,每下一刀力道多少、长度多少、用时多长都不由得有丝毫马虎。
手术中的朱奎注意力高度集中 韩丹 摄
☆辛苦•繁忙☆
连做12台手术 持续工作30小时
手术正在进行中 韩丹 摄
手术室中央控制系统 韩丹 摄
在经过短暂的休息后,15时20分朱奎继续开始第二台手术。切口、取婴动作依旧娴熟、麻利。伴随着,一声清脆的啼哭,一位小天使被朱奎带到了人间。“女孩,脐带绕身一周,身体一切正常。”朱奎一边手术一边对正在做手术记录医生说道。
就这样2个多小时,朱奎接连为两位患者成功的进行了剖宫产手术。从2月18日15时,记者初见值夜班巡诊的朱奎,截止2月20日16时许,朱奎走下手术台,他已经连续在医院工作了70余个小时。一夜的不眠,第二日接待一天近百人次的门诊,回家稍作休息,第三天再上两台手术。朱奎乐观地说:“这样的作息我早已适应。我曾经连续站了12台手术,持续工作30余个小时。”听到这个另人震惊的数字,低调的朱奎并不打算继续说下去。但在记者的再三追问下,朱奎才道出,有时医院会遇到孕妇大规模集中生产的情况,连续做几台手术是常有的事,高强度的工作是医生这个职业的天性,因此男医生来讲体力方面很有优势。
夜班巡诊进行中 韩丹 摄
朱奎的门诊办公室 韩丹 摄
朱奎在门诊为患者诊疗 于佩瑶 摄
常年的三班倒,使大多数医生都患有神经衰弱。手机24小时开机,休息天或者睡到半夜都有随时回到单位登上手术台的可能。朱奎说:“忙碌的工作让我这些年来对家里的照顾不够,尤其愧对孩子。由于妻子也在医院工作,她也经常要值夜班,有时我忽然接到手术任务,家里没人,只能把熟睡中的孩子抱到医院让同事帮忙代管,自己再上手术。”虽然提起家庭,朱奎心中充满愧意,但每当穿上手术服后,救死扶伤的强烈职业责任感就会将这丝愧意瞬间击败,他会全身心的投入工作。
☆快乐•难忘☆
高原上独立完成一个人的手术
诊疗器具 于佩瑶 摄
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每个产妇顺利生产下健康的宝贝,并为其家庭带去无限的快乐与幸福,朱奎在工作中收获着满满的快乐与成就感。这种感觉如同强大磁场,牢牢的吸引着他、引领着他。
2005年一次援藏医疗队经历,让朱奎在职业心态上迅速成长,他真切地体会到“一个人力量的强大!”2005年5月作为党员,朱奎积极申请加入吉林省医疗队,与两名延边地区的医生走进海拔4500米的高原之巅日喀则定结县,开展为期半年的援藏医疗活动。
广袤的土地、蔚蓝的天空、浓郁的民族氛围,在走进美好的背后,朱奎见识到了缺氧、风沙大、干燥等恶劣的自然环境,简陋的医疗条件、供电不足,让医疗工作无法顺利开展。为了克服医疗条件不足,朱奎利用现有设备一边为更多的当地居民看病,一边为当地的医生培训医学常识。
走进定结县快到一个月的时间,6月2日,20时许,朱奎接到一位特殊患者的求助。这名患者是一名怀孕36周即将生产的高龄产妇。由于孕妇身体情况特殊,需要立即进行剖宫产手术。而定结县医疗条件不成熟,朱奎建议产妇家属立即将其送到地区医院手术,不然将危及生命。但由于路远,高额的交通费,产妇家属执意不转院。一边是性命攸关的产妇,一边是不成熟的医疗条件……在经过强烈的思想斗争后,朱奎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决定挑战自己完成一个人的手术。
为了严格消毒,朱奎用最原始的方式,生火、煮水为器械消毒,准备缝合线、输液瓶、药物、麻醉……0点30分手术正式开始,但一切都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手术刚刚进行医院忽然停电,朱奎赶紧利用手电筒的光继续手术。没有递刀护士、没有助手,一切工作都要自己做……朱奎一边给自己打气加油,一边细心留意产妇的状态。在他的努力下,虽然经历了两次反复的停电,0点50分,产妇顺利产下一名女婴。1点45分,朱奎宣告手术结束的同时,创造下了定结县建院40年来首例剖宫产手术纪录。
☆感叹•坚守☆
坚定的守护“生命之门”
朱奎(左二)驻藏生活留影 资料图片
翻开朱奎驻藏时期的老照片,洁白的哈达披在朱奎胸前,微风轻抚,耀眼的光辉投射在朱奎日渐梧桐色的皮肤上,高原之巅朱奎的背影被拉得很长……朱奎为自己的职业而感到比自豪和欣慰。
驻藏时期的消毒设备 资料图片
朱奎说,他是幸运的,幸运的在自己最美好的时光选择了医生这一职业;幸运的通过自己的双手一次次将健康小精灵送到人间;幸运的在人生中获得无数家庭对自己的尊重与肯定。
朱奎所在医院 韩丹 摄
展望未来,朱奎表示会继续坚守在“生命之门”,守护更多的新生命,他要继续做一位幸运而又快乐的“男接生婆
http://www.yanjinews.com/uploadfile/2014/0227/thumb_150_105_20140227110417856.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