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3,轻轻走远。跨过了时间的河流,那些点滴的变化,被深深镌刻在脑海间。本网从即日起,开设“盘点2013”专栏,回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聆听2013年延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足音。
《风流王掌柜》演出片段 朱寒怡 摄
2013年7月22日,本网曾刊登过一则《延吉仲坪村女人的幸福生活》的文章,文中报道了快乐延吉大舞台参演节目《风流王掌柜》五位演员的幕后故事,她们都是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平时务农,业余时间排练舞蹈、表演节目。她们虽然每天都很忙碌,但这群可敬可爱、朴实无华的村民,却用充实的文化生活,向读者诠释了一个全新的农村文化,将这份温暖与幸福传递到了每一位读者的心中。
2014年1月16日,踏着绵绵轻雪,记者再次走近延吉市朝阳川镇仲坪村。午后,冬日的阳光倾泻在仲坪村美丽的蓝色屋檐上,在白雪的映衬下折射出柔美的光,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风情浓郁的墙体彩绘,隐约传来的嬉笑声……时隔半年,再次走进这个村落,依然感受到的是宁静祥和之美,站在村落旁,闭上眼睛,依然清晰地感受到夏日野花芬芳的怡人气息。
只要音乐响起,王承艳就会跳起欢快的舞蹈 金鑫 摄
范龙泉与老伴儿跳舞
王承艳练习扇子舞舞步 金鑫 摄
王承艳练习舞步 金鑫 摄
在村口不远处,记者又看到了那户熟悉的人家——半年前曾采访的范龙泉一家人,他的老伴儿参加过快乐延吉大舞台《风流王掌柜》的演出。新的一年,他们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记者再次敲开了范大爷家的门。开门的正是范大爷的老伴儿,54岁的王承艳。
范龙泉与老伴儿王承艳一同回顾演出精彩照片 金鑫 摄
王大姐拿出大枣和橘子,热情地招呼记者到炕上坐,记者看到王大姐正在家中练习扇子舞的舞步,便饶有兴趣地与范大爷一同当起了观众。看着练得起劲儿的王大姐,范大爷开心地合不拢嘴,说:“丫头,我还真得感谢快乐延吉大舞台呢,因为它彻底改变了我们家的生活。还记得2012年的这个时候,也是农闲,我们在家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成天挨家挨户地窜门打麻将,一打就是一天一宿,有时候饭都顾不上吃,那种日子真是太单调了。自从去年年初,市文化馆来了个洪美善老师,村里的文化生活才开始变得正规起来。”
“那可不是嘛!”刚才还在练习舞步的王大姐也加入到了我们的聊天中,“从前,我们村里也有文化生活,我很早就加入了老年协会,与会员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打打麻将,玩玩扑克,跳跳舞啥的。自从市文化馆来了老师,定期指导我们跳舞,我才真正爱上了舞蹈”,王大姐告诉记者。
家里有农活,心中有舞蹈,如何协调好这两者关系呢?这是王大姐和其他村民面临的最大难题。可这些却没有让王大姐停下跳舞的脚步,她每天早上不到5点就起床爬上山去摘菜,天不亮就到城里集市上去卖菜,然后再返回村里练习舞蹈,“因为我们年岁大了,文化水平又不高,往往老师在的时候练得好好的,可老师一走,我们就忘得一干二净了。因此,每一个动作都要下许多功夫去练习,好在文化馆的老师专业悉心,给了我们极大的鼓励和支持。虽然这样的生活有点辛苦,但我们却乐在其中,这比每天打麻将、玩扑克有意思多了!”说罢,王大姐哈哈地笑了起来。
2013年7月11日,对于王大姐和她的姐妹来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因为那一天,她们登上了位于延吉市青年广场上的快乐延吉大舞台,以情景剧《风流王掌柜》赢得了全场喝彩,并迅速受到省州市各级媒体的关注。
回忆起快乐延吉大舞台,王承艳至今仍然很激动 金鑫 摄
提到当时的场景,王大姐至今仍然激动不已,“要知道,像我们这样普普通通的农民,能够登上大舞台,成为全场的主角,受到如此热烈的掌声,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我们却做到了,我感到非常骄傲,虽然我每天在农田里种地,到城里打零工赚钱,没怎么上过学、读过书,没化过妆、穿过漂亮衣服……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我对美和梦想的追求,我通过自己的双手支撑起了这个家的幸福,用辛勤的汗水和真诚的笑容赢得了每一场观众的喝彩,它让我懂得了生活,重拾了自信,我感谢快乐延吉大舞台。”说着说着,王大姐眼眶有些湿润,坐在一旁的范大爷默默地为她递上了面巾纸,缓缓地说:“我老伴儿不容易,她是个闲不住的人,年轻的时候,为了供儿子上学,我们每天起早贪黑,生活两点一线,除了农田就是家。如今,日子终于好起来了,我们却不再年轻了,可好在有了新农村文化生活,有了快乐延吉大舞台,让我们老了老了还‘潇洒’了一把。”
从范大爷和他老伴儿的言语间,记者深切地感受到了以快乐延吉大舞台为载体的群众文化活动,为村民带来的实际变化:棋牌室冷清了,文化广场热闹起来了;邻里间的摩擦减少了,喜气祥和的氛围增多了;抱怨埋怨减少了,脸上笑容增多了。这种“白天干农活,晚上跳跳舞”的文化生活,着实提高了村民的文化修养,丰富了村民的精神世界,引领了积极向上、绿色健康的群众文化新导向。
位于青年广场上的快乐延吉大舞台 金鑫 摄
每晚7时30分,快乐延吉大舞台成为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金鑫 摄
如此巨大的变化,得益于2013年在全市开展的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2013年年初,经延吉市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正式将群众广场文化活动更名为“金达莱之夏——快乐延吉大舞台”,从2013年5月31日至9月20日,除周一休息外,每晚7时30分,在延吉市青年广场举行演出。据统计,共演出106场,参演单位40余个,演职人员8000多人次,观众40多万人次。舞台最大的亮点就是“群众舞台群众演,群众情感群众抒”,整台演出,没有明星大腕,没有奢华舞美,演员都是来自各乡镇街道、民间团体等普通百姓。他们用快乐、用激情、用梦想,向世人奏响群众文化的最强音。
正如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庄严在评价延吉市群众文化工作时说到,一个城市的文化发展,基础在群众的需求,关键在政府的领导。延吉市把演出搬到广场上,把舞台安在群众中,让普通群众,真正享受到了和谐社会及文化成果。更可贵的是,延吉市以大舞台为载体,整合了全市的群众文化,调动了全市人民的热情,促进了当地旅游的发展,对民族团结具有特殊意义。
以文化求发展、以文化促和谐,从单一的歌舞表演逐渐演变为家庭才艺表演、少儿书画大赛、歌手大赛、广场电影、农村文化艺术周、残疾人文艺演出、等多种演出形式为一体的群众文化活动,延吉市做出了巨大的努力。2013年,延吉市不断注重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不仅成功打造了快乐延吉大舞台,还以它为载体,将广场的快乐带到各乡镇街道,组织开展了周末快乐大舞台、广场健身舞大赛等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联合驻街部队、外来务工人员开展了主题文艺汇演,真正将“快乐延吉大舞台”延伸到了百姓的家门口。
黄春玉接受记者采访 金鑫 摄
延吉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黄春玉介绍,从2001年至今,文广新局以全市各广场为平台,利用双休日、重大节庆日、宣传日积极组织全市各个部门,开展社团文化、校园文化、街道文化、军营文化等多种主题的群众文化活动,每年演出超过80场。为了让各乡镇、街道都有自己的特色,文体局“送文化、送精品”到乡村、学校、社区、军营,普及大众广场舞,编创贴近群众生活的文艺作品,培育扶持农村专业和业余的文化队伍。经过多年努力,涌现出了“北山街道的洞箫与伽倻琴表演队”、“河南街道的象帽舞表演队”、“公园街道的假面舞表演队”、“建工街道的长鼓舞表演队”、“新兴街道的四物乐表演队”、“进学街道的秧歌表演队”等各具特色的演出队伍,使他们在全市群众文化活动中争奇斗艳、异彩纷呈,稳步推动了群众文化建设。
建工街道练习长鼓舞 李军广 摄
公园街道的假面舞表演 李军广 摄
“文化是种子,一粒长成一棵,一棵连成一片”,对于今后的群众文化工作,黄春玉表示,将继续扩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继续工程,认真总结快乐延吉大舞台的经验与教训,深入开展“文化下乡”、“文化惠民”政策,加大对全市各乡镇、街道社区,及民间团体的辅导培训工作,加大农村文化大院的建设,使精品文化融于百姓生活中,汇入群众洪流中,将这种文化氛围酝酿和发酵,真正让群众成为文化的受惠者、享受者,变成文化的主人翁、创造者。
http://www.yanjinews.com/uploadfile/2014/0123/thumb_150_105_20140123094639220.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