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电视节目
微视频
融媒直播
融媒大喇叭
高新技术产业区
空港经济开发区
新时代文明实践
延吉摄影
延吉概况 延吉新闻 社会民生 公示公告 外媒报导 街区新闻 周边县市 旅游指南 教育资讯 图片新闻 记者文集 机关党建 活力河南 关工委 向阳幼儿园
您当前的位置:延吉新闻网 [YanJiNews.com] > 新闻中心 > 社会民生 > 正文

“微商”杀熟,“朋友”咋办?

2015-04-29  标签:朋友  来源:  作者:黄静波
    交友、聊天、看新闻、分享生活趣事……越来越多的人迷上微信,甚至有人在微信朋友圈里做起了生意。商品有化妆品、衣服、食品等等,五花八门。几张图片,加上几句简单的介绍,靠着朋友之间的信任关系,“微店”生意不错。

    但在“微店”红火的背后,一些问题凸显,如有些商品售价高、代理产品是假货、售后无保障等,给朋友间的信任关系蒙上阴影。

    “朋友圈”做买卖全凭良心

    点开延吉市民赵女士的朋友圈,不仅有她多姿多彩的生活分享,偶尔也会发布一些她所销售商品的广告。

    去年底,赵女士从丹东进了一批海鲜,希望趁着人们在春节办年货小赚一笔。“最初只在微信朋友圈里广播一下,希望好友们支持,没想到,朋友圈帮我打开了市场。”赵女士在微信朋友圈发布的消息,不仅吸引了许多买海鲜的朋友,很多人还帮着转发消息,带来了更多朋友。

    “在朋友圈卖东西,特别讲究人品”。赵女士说,只要是她卖的商品,都会自己先进点货看看品质,然后自己来试用、品尝,觉得真的好,才会分享给朋友们。这既是对别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凭借着这套经营“哲学”,赵女士在朋友圈中的生意小有名气。“靠着朋友圈售货有一定优势,但这种交易完全靠双方的信任关系维系。”赵女士说。

    业界人士表示,微信销售中由于草根卖家难以确定责任主体,消费者维权成了难题。而利用微信销售产品门槛低,一旦经营者售假,即使消费者举报,查封、注销其账号后,不法分子可再注册,违法成本极低。

    产品不尽如人意“微商”让人唏嘘

    朋友圈的生意靠熟人捧场,最容易受伤的也是朋友。

    延吉市民马女士的一位好友在“朋友圈”卖服饰和化妆品,从图片上看,款式新颖、配色时尚,很有吸引力,于是,马女士就挑中了几件衬衫。“衣服发来,我一看就傻眼了,质量和图片上看到的根本不是一回事。”马女士又不好意思告诉好友,怕伤了和气,便打定主意,以后不会再买“朋友圈”里的商品了。

    没有产品的细节展示,没有其他顾客的评价,没有标示价格,更不方便退换货,与专业网络购物平台相比,在“朋友圈”购物确实有风险。

    “在朋友圈里晒商品,分享自己的消费体验,我关注的好几位朋友,会发一些使用相同商品的感受,其实,我觉得她们根本就没使用过,都是相互抄袭,只是为了把商品卖出去。”在延吉市某企业工作的王女士对“微商”心存质疑。

    “在朋友圈里做生意,是想赚一点差价,这样没有库存压力。”一位微商朋友向记者透露。

    记者了解到,随着朋友圈销售行为的增加,商品同质化倾向、销售价格不透明、微商分销模式成了人们担心的问题,“靠人品”的销售方式让人唏嘘。

    治理“微商”乱象需多部门合力监管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与实体店以及网络购物相比,微商可以说是具有独特的优势,更为隐秘,也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但管理难度大,目前尚属监管盲区。很多推销产品的“微商”本来就是“朋友圈”里的朋友,即便发现产品有问题,也碍于面子和交情,不愿深究,这恰恰给“微商”提供了肆无忌惮“杀熟”牟利的空间。

    当微商乱象导致的后果蔓延,一些被“坑”的消费者,不甘上当受骗,开始维权时才发现,遇到了大难题。

    网络“微商”的商业模式,上网络购物的支付方式不同,微信购物交易中,买家和卖家之间没有条文、制度约束,国家也尚无专门的法律法规予以监管,让监管部门力不从心。而“微商”在兜售产品时,所留的各种联系方式都是临时性的,以便事发之后逃之夭夭,即便有工商、公安部门予以立案,也为案件的侦破带来重重困难,最终的结果往往是不了了之。

    我州业内人士认为,面对“微信营销”乱象,需要消费者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但从根本上来说,需要政府监管到位,既需要在法律层面做出具有针对性的规定,也需要监管部门更新和升级监管思路、监管手段。有专家表示,想要进一步放大“微信平台”的营销潜力,就应该跟电商一样,需要规范、管理、升级,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多部门要形成合力,才能有效监管这个新生事物。


【本网责编 付亚男】
微信 扫一扫 关注《延吉新闻网》公众号
延吉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延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延吉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延吉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将注明具体的来源,其目的在于向社会公众传递、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信息来源,并自行承担版权等法律责任。